学术交流
杨琳教授“‘摔’‘甩’字词考源”讲座回顾
(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文学院高端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3-11-30 浏览人次:

20231124日下午,南开大学文学院杨琳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了题为“‘摔’‘甩’字词考源”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承办的“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活动·文学院高端系列讲座”第四讲。

杨琳教授的讲座围绕“摔”“甩”两个现代汉语的常用字展开,探究了字本身的来源和字所记录的词的来源。具体来说,共论述了四个问题。

第一,“摔”字产生于何时。爬梳古籍文献,“摔”字在元代刻本中有明确的见用证据;再早些的宋代文献中也有“摔”字,但存世的最早版本是元代,因此只能说“摔”字的始见时代,元代有可靠证据,宋代可能已经存在。

第二,“摔”的词源是什么。杨琳教授立足古今文献例证,从词义契合、音韵基础等角度综合考察分析,指出“摔”的词源是“灑”。“灑”本义是把水泼散开去,引申为挥洒、甩摆;“灑”音变为“摔”不仅有典籍中的注音资料(直音、反切)为据,更有汉语语音演变现象、方言材料相为印证。

第三,“甩”字从何而来。杨琳教授在曾良教授研究的基础上,补充了音韵方面的资料与证据,解释回答了音瓜患切的“甩”为何又用以记录音拴揣切的“摔”的疑问,更进一步考证出,“甩”(音贯)掷摔义的本字是“挥”,“挥”自古就有掷摔义,前面介绍的“灑”正是其同义词例,至于典籍中用表掷摔义的“掼”只是记音字。

第四,“摔”“捽”二字在文献中的纠葛及辞书对二字释义的失误。杨琳教授指出,与其说“捽”是“摔”的形误字,不如看成是“摔”的俗字。

在讲座中,杨琳教授强调了版本文献对字形考证的重要性,倡导学术研究要打通古今,要重视方言这种“活化石”,因其与论证的可行性、可靠性密切相关。

肖圣中副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认为杨琳教授的讲座不仅深入探讨了字源和词源,而且在方法和理念上极具科学性和启发性。在问答交流环节,在场师生与杨琳教授积极互动,或请教相关字词问题,或补充方言证据支持,或讨论更多分析可能,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由肖圣中副教授主持,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萧红、阮桂君、王统尚、陈练文、陈菡、刘翔宇,古籍所李广宽、韦胤宗、吴剑修、孙超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宁、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张莹等多位老师,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共同聆听了讲座。(图:肖圣中、陈菡 文:陈菡  邀请人:肖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