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2023-11-30 浏览人次:

  2023117日晚,应“图文辉映: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主题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之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老师做客武汉大学文学院,并作了题为《吟咏情性的理论与变风变雅的传统》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吴光正教授主持,武汉大学程芸教授、葛刚岩教授、钟志辉老师、安生老师、王启玮老师、沈相辉老师、赵昱老师和北京语言大学刘青海教授出席了讲座。

钱志熙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古典学平台负责人,兼任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歌史及其相关文化背景的研究,出版《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温州文史论丛》等专著十余种,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另获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等多种学术和教学奖励。

在此次讲座开端,钱志熙教授明确了中国古代诗歌史的风雅正变现象存在复杂性,由此引申出《毛诗大序》所阐释的以“吟咏情性”为宗旨的变风、变雅的创作现象的理论价值。钱教授进一步指出,“吟咏情性”说实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诗抒情诗学的主轴,而中国文人诗的主流又在于变风变雅。

钱志熙教授随后从《毛诗大序》中“吟咏情性”说的理论出处与内涵出发,指出大序以吟咏情性论变风、变雅正是对中国古代文人诗学主体——个体诗学的展开论述。他指出,“吟咏情性”既是文人诗创作基本规律落实到实践中的形态,又是诗歌抒情原则的集中体现,因而以其为基本宗旨的变风、变雅实际上构成了文人诗史的主流。钱教授进一步以《诗经》中的创作实践为例,描摹出中国古代诗歌虽然推尊正风、正雅,而实际成果却为变风、变雅的基本格局。

沿着这一脉络,钱志熙教授先介绍了后代王朝试图模拟商、周“王道教化”诗学的“雅颂诗史”及其面临的困境,后依时代顺序分别论述各朝各代围绕“吟咏情性”的理论与创作实践。他从中总结得出王朝政治循环规律与诗风正变存在深层联系,而文人诗成就最高者也往往在王朝更易、政治动荡时期秉承吟咏情性之旨谱就以变风、变雅为本质的名篇。在讲座的最后,钱教授强调“吟咏情性”、变风、变雅理论不仅可以用于阐释文人诗史,更蕴有深刻揭示诗歌艺术发生规律的潜力,作为诗歌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

讲座主持人吴光正教授对钱志熙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总结。吴教授高度评价了钱教授对“风雅正变”理论的辨析和对诗歌基本功能的界定,指出钱教授从中国诗歌创作史与理论史的综观与提炼中得出中国古代文人诗对“吟咏情性”和变风、变雅功能的侧重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中重要的文学与文化现象。吴教授进一步反思了当前中国文学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机械套用西方文学理论的现象,呼吁同学们应当充分重视“传统文学的文学传统”,进而努力建构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

随后,程芸教授与葛刚岩教授也分别与钱志熙教授进行了学术探讨。论及诗学理论与乐学的关联时,钱教授认为《诗经》中的诗学与乐学正、变存在密切联系,其本质是艺术理论的发展;论及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时,钱教授指出虽然“吟咏情性”是文人诗的抒情主轴,但仅用抒情传统去概括整体未免失于简单固定,仍需回归系统性的研究。两位教授对钱教授严谨务实的求真态度、包容并蓄的思维体系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互动环节,在座的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与钱志熙教授就中国文学史的感伤传统、唐宋诗学研究的切入视角、中国文人诗中的生命意识等问题作出了探讨。钱教授不仅对同学们的疑问一一耐心解答,也对同学们的创见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他那儒雅谦和的名师风范和洒脱从容的大家气度令同学们为之深深折服。

本场气氛热烈的讲座在主要与会人员的合影中圆满落下帷幕。

本场讲座属于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系列讲座——图文辉映: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主题讲座之一。与会师生收获颇丰,普遍反映本场演讲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抒情传统研究、学术视野拓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