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史文磊教授“清华简第一人称代词及相关问题”讲座回顾
(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文学院高端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3-11-30 浏览人次:

1121日上午,浙江大学文学院史文磊教授应邀来我院作题为“清华简第一人称代词及相关问题”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是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承办的“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文学院高端系列讲座的第3场。讲座由文学院王统尚副教授主持,萧圣中、陈练文、陈菡、李昱、刘丹、刘翔宇、孙超杰等老师及相关专业学生参与了讲座。

上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情况纷繁复杂,学界对“吾”“我”的讨论尤为广泛。史文磊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清华简第一人称代词”这一问题的研究背景,说明了研究方法,即尝试将语体和信息结构理论运用于清华简(壹至拾)中考察第一人称代词“我、余、吾”的差异及使用条件。

史教授分析了《论语》《左传》中“吾”“我”的用例,发现主语如是第一人称代词且是焦点或话题,用“我”不用“吾”;句子如已另有焦点或话题,主语是第一人称代词,用“吾”不用“我”。

在调查传世文献“吾”“我”的使用情况后,史教授将清华简分为书类文献与非书类文献,进而调查了清华简中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朕”的分布情况。最终结果显示第一人称代词“余”“吾”的使用差异在“书”类文献与非“书”类文献中是存在对立的。

接下来史教授具体分析了清华简“我”与“吾”的使用条件,主语若是焦点,主语位置的第一人称代词用“我”不用“吾”;句中另有焦点,第一人称代词用“吾”不用“我”。清华简“我”与“余”的使用整体来看,“书”类文献中的格局与非“书”类文献“我”“吾”的格局有相似的使用特点,即焦点、重音位置用“我”,在句中另有焦点、重音的情况下使用“余”或“吾”。

在场师生就讲座内容及相关问题与史教授进行了交流讨论。讲座结束后,老师们与史文磊教授合影留念。(文字:田华 邀请人:王统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