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丛新强教授《关于“新时代文学”的思考——兼及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讲座回顾
(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文学院高端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3-11-20 浏览人次:

20231113日下午,应武汉大学文学院的邀请,山东大学文学院丛新强教授在振华楼多功能会议室带来了题为《关于“新时代文学”的思考——兼及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叶立文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文学院叶李副教授担任与谈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博研究生共同聆听了讲座,到场的还有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师生。

讲座伊始,丛新强教授分享了自己研究方向的转变过程,以及治学的乐趣和遇到的瓶颈,从而引出了他对新时代文学的思考。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一直与政治导向密切相关,在文学史叙述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他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伴随着历史新时期的到来,文学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即所谓的“新时期文学”。201710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211215日,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宏森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伟大旗织 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标志着“新时代文学”的正式确认。

其次,丛教授阐述了新时代文学的创作精神和研究话语。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必然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并从文学创作的中国故事和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两个层面,分析了新时代文学的创作实践,认为新时代文学应该讲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故事,塑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人形象。他提出对于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而言,要真正回到中国问题上,切实回归中国话语体系,切实从中国新时代文本和样本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术语乃至观念。

最后,通过对一些典型文本的解读和剖析,丛教授简要阐释了新时代文学的表现形态和典型特质。例如赵德发的《经山海》,徐坤的《神圣婚姻》,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等。这些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富含新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蕴含了新时代奔腾的力量。

主持人叶立文教授认为文学研究者应该像丛老师这样切实从作品出发,并融入个人经历、道德判断、情感力量。丛老师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大启发性,展示了良好的治学风范,树立了一条优秀的学理路径。

叶李副教授指出当下对于“新时代文学”的研究和理解常常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联系起来,关于“新时代文学”的阐释指向了特定的时代内涵,其阐释以及通过阐释来引导当前的文艺创作都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后的社会文化发展诉求。文学创作一方面要呼应时代的召唤,但另一方面,作家如果只是在写作与特定的时代文化阐释之间建立简单的对应关系,缺乏个人思想经验、生活实感的融入,则可能丧失艺术上的创造力。如何使文学创作既能真正反映时代大潮中群体与个体的情感、命运,又能以体现了“中国经验”的叙事贡献于世界文艺的发展,这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们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最后在互动交流环节,丛新强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与会师生表示,此次学术讲座使他们受益匪浅,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了丛新强教授的精彩分享。(文:王颖 图:王威龙 邀请人:叶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