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杨泽生教授“谈汉字里意符之间的不平等问题”讲座回顾
——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考文知音·古典研究前沿讲座”(六)
发布时间:2023-11-17 浏览人次:

2023119日晚,中山大学中文系杨泽生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谈汉字里意符之间的不平等问题”的学术讲座,该讲座是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的“考文知音·古典研究前沿讲座”系列的第六讲。讲座由文学院古籍所孙超杰老师主持,本校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肖圣中、陈菡等老师,以及相关专业学生到场聆听。

杨先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和古文字学,并关注汉字应用与规范,独著和参编著作多部,发表论文60多篇,曾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

讲座伊始,杨先生先对题目进行界定说明:汉字指单个具体汉字,而非汉字体系;意符之间的不平等是指一个字里所包含两个及以上的意符在字里的地位、作用不尽相同。

杨先生首先介绍汉字里意符地位、作用平等的情况,并结合“男”“牧”“取”“寶”“碧”等甲骨文、金文文字形进行说明。其次介绍汉字里意符地位作用不平等的情况,结合当下学界的代表性观点,对“复杂象物字”的概念进行讲解,并特别指出,“复杂象物字”本质就是有主体形符和附加性意符的象物字,形符、意符在字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

杨先生以《释“怒”》为例,认为“怒”字形体变化的链条顺畅清晰,其中的意符发展由甲骨文的从“虍”从两“木”或三“木”,到西周金文从“虍”从“茻”,再到战国文字中从“”作,再省“心”作“fac90a35a6bdf8e7e1c88bd2eee5412”,或省“艸”作“㣽”,最终原来的意符皆被“心”所取代。

随后,又以甲骨文中“复杂象物字”情况为例。甲骨文中有“牛”“羊”周身加点的字形,杨老师认为周边的点不是和牛、羊本身相平等的意符,它们所表示的并非“水滴、血滴和土块”,而是“蚊蝇、牛蝇”等。对于甲骨文中的“”形,杨老师认为该字上部方块为牛的头部,主要突出牛角和牛耳。

杨先生结合学界诸说,又讲解了两重复杂象形字的情况。如“宿”的字形中有一种省略“宀”的情况,说明在此字中“亻”和“㐁”是主要的意符,“宀”则是次要意符。“啟”字中“户”处于最重要地位,“攵”和“口”是次要地位。

有复杂的象物字存在,也有复杂的象事字存在。杨先生先以“爨”“婦”二字为例介绍“象事字”,再结合《文字学概要》中的概念,认为一些由器官加其对应依附形体的“会意字”,改称“复杂象事字”会更准确。“臭”“876111e13abad72807f56d8cbb56b8b”等字是典型的复杂象事字;“鸣”“吠”等字并非复杂的象事字,应看作会意字。

在讨论环节,陈菡老师对“寶”字中意符地位不相等的情况提出疑问,杨老师认为“寶”字省略意符的情况比较多样,暂时考虑“寶”的意符还是处于一个相对平等地位。肖圣中老师认为“啟”字中的构件“口”不能省掉,因此相比于“户”不算处于次要地位,提出在后续研究中可以理清主次,对此类字分别按严格和宽泛的标准进行区分,逐步构建起严密的体系。

最后孙超杰老师总结本次讲座内容,并提示大家在学习中要细思多想,在今后研读古文字材料的过程中留意偏旁部件的位置组合关系和意符之间的主次要问题,带着理论意识看待字形的源流演变,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


(图文:胡馨媚 邀请人: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