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董婧宸副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传录、批校与著述:清代《说文》学的侧面”的学术讲座。该讲座是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考文知音·古典研究前沿讲座”系列的第七讲。讲座由古籍所赵昱副教授主持,李广宽、李寒光、韦胤宗、赵清泉、孙超杰、陈菡、刘丹、刘翔宇等老师以及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和本科生聆听了讲座。
董婧宸老师的讲座从外在学风变化和内在学术研究两方面展开。外在学风上,主要说明了书籍流传和清代《说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董老师首先介绍了小徐本《说文解字系传》、徐锴《说文解字韵谱》、大徐本《说文解字》以及李焘《说文解字五音韵谱》等四个《说文》传本系统及其现存版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董老师利用李文藻、章学诚等学者的文集材料,考察了乾隆中期《说文》的流传情况与研究状况;借助段玉裁、王鸣盛、朴齐家等学者的跋语和书信材料,展示了乾嘉之际的《说文》传本和研究状况;根据钱泰吉《曝书杂记》等材料,考察了道咸之际的状况。
内在学术演进上,董老师主要围绕“《说文》四大家”中桂馥、段玉裁和王筠三人展开,根据文集、现存《说文》批校本等材料,展现了清代学者《说文》著述的过程。首先,董老师借助相关文集、桂馥批校和经眼过的《说文》版本及研究著作,考察了其不同时期在京师和云南的《说文》研究历程。其次,利用文集与相关批校、过录材料,展示了段玉裁乾嘉之际寓居苏州之时,借助当地丰富的藏书资源开展《说文》研究,完成传世之作《说文解字注》并在友生的帮助下付梓的整个过程。最后,根据王筠与友人的书信,阅读、批校过的《说文》版本和研究著作等材料,勾勒出王筠道光年间在京师利用各类学术资源进行《说文》研究的历程。
董老师总结道:清代学者群体围绕《说文》旧刻旧钞的传录和批校,既关乎外在的学术风气,也内在且深刻地影响着清代学者的《说文》研究。追溯桂馥、段玉裁、王筠等《说文》大家的研究历程,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与不同的学者圈构成了密切的交流,在传录《说文》版本,批校《说文》校本中,也推动了各自的研究。从《说文》旧本的流布、《说文》批校的展开,与《说文》著述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中可以管窥清代《说文》研究的一个侧面。
赵昱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认为不仅展示了清代《说文》研究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理路,还反映了清代学者读书治学的脉络和细节,内容丰赡,启发性大。讲座体现了董老师在《说文》学、清代学术史以及版本学等领域的深厚学养,赵老师认为,董老师扎实严谨的治学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讲座的最后,董老师就惠氏《说文》学和宋元刻工研究等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交流。
(文:肖鸿哉 图:李寒光 邀请人:赵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