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刘刚教授《海外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讲座实录
(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文学院高端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3-11-17 浏览人次: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也在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多元化。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拓展学术视野,了解海外中文教育行业动态,在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文学院特邀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现代语言系的刘刚教授作了一场题为“海外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专题讲座。讲座于20231115日下午在振华楼文学院一楼多功能会议室举办,由文学院萧映教授主持,欧阳晓芳、阮桂君、郭婷婷等老师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到场聆听,现场座无虚席。

1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开始前,萧映老师向在座师生隆重介绍了刘刚教授,并代表全体师生欢迎刘刚教授的到来。

2 主持人萧映教授介绍刘刚教授

刘刚教授的讲座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绍文化教学的必要性。首先,刘刚教授通过现场展示外国学生模仿中国人交流方式的短视频、分析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中国语言文化课程设置与学生情况等相关现实数据,说明了文化教学的海外需求。然后借用电影《流浪地球2》的视频片段与在场师生探讨了AI技术对语言教育的影响,指出技术的发展也许会使得语言教学受到冲击,但同时也可能会激发部分人深度了解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的欲望,因此文化教学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1]

3-5 刘刚教授与在场师生互动

第二部分主要解决海外中文课堂文化教学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刘刚教授引用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的提法,将文化分为“文化产物”“文化实践”和“文化视野”三大部分,他认为成功的文化教学应该是以上三者的完美结合,而面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学生人群,文化教学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分。

第三部分是探讨海外中文课堂文化教学可以怎么做。首先,结合海外教学实践,刘刚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文化教学主张:“联”,即联系、联想、联手。联系是指发掘学生与学习材料的相关性,联想指整合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体系,联手即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合作。其次,刘刚教授提出文化教学要“活”起来,中文教学中的“文化”不应该只限于那些单一、平面和固化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包括一种以多面、立体和动态形式呈现的“文化进程”。文化教学要从一种单向传播的“知识讲解”,变成了一个需要双向甚至多向交流合作才能共同促成的“认知进程”。

6 刘刚教授讲文化教学中的“联”

最后,刘刚教授还简单介绍了他与汪海霞老师共同主编的《传统与现代:海外中文文化教学》,该书是面向国际中文教育者的文化教学资源手册,汇集了50多套在海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的中文文化课程教案及其深入分析。

讲座后,在场的师生踊跃提问,就文化教学原则、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如何平衡语言技能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与偏误,ChatGPT等语言大模型对文化教学的影响等方面提出了疑问与见解,刘刚教授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

交流结束后,萧映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非常感谢刘刚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场生动有趣的讲座,也感谢各位师生的积极参与,本次讲座拓展了文化教学的教学思路,让同学们了解到更多海外中文教学现状,对国际中文中的文化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学们也纷纷表示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有趣,受益匪浅。(文字:王瑞;图片:欧阳晓芳、胡冰涛  邀请人:萧映)

7 刘刚教授与部分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