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刘宁研究员《韩愈古文如何建构“同道中国”》讲座回顾
(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文学院高端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3-11-16 浏览人次:

202311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刘宁老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韩愈古文如何建构‘同道中国’”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古籍所所长于亭教授主持,来自武大、华师、北外、中山、福建师大、浙江师大等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聆听了讲座。

刘宁老师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提出要学习经典作家,深入地研读经典。经典作家的特殊性在于难以简单地总结其学术贡献、学术领域以及学术专长,其作品就像是取之不竭的宝山,常予人以启迪。韩愈便是这样的出众人物,不应该遭到埋没。韩愈创作的古文有着大江长河般奔涌的气势,又有着深邃丰富的思想世界,能够让后进不断地学习。

刘宁老师认为,在韩文的涵育下,士人可以拥有同道情怀、向往绝对之善、追求自励品质、充满勇毅激情,形成超越乡土家族、身份门第的“同道共同体”。韩文围绕“中国自觉”建构的“同道中国”理想,激励了无数士人,成为影响千载的精神传统,这是古文生生不息的力量。刘宁老师介绍了韩愈追求拟圣、追寻定名、讲求开放师道、推重天性忠诚等思想特质,分析其古文所展现出来的猛进与力量,随后着重提到韩愈在主体自觉和国家精神文化自觉的意义上,建构文与道的关系,彻底摆脱了中古“文质观”中的文教色彩与中和趣味。韩愈对文道观理论内涵创新之深入,显示了截断众流、建立全新思想范式的创造气魄。

刘宁老师提出,当前中国思想社会文化的研究,对古典诗文的意义缺少充分关注,研究上的“诗文盲区”十分明显。这个问题深植于现代文化学术转型的内在困境。近代以来,传统诗文之学日见衰落,新文化运动推翻“桐城谬种,选学妖孽”,消解了古典诗文的神圣内涵。中外学术交流打开了观察中国社会文化的许多新视野,但这些新视野都难以充分关注古典诗文,“诗文盲区”的存在,是现代学术发展中的一个结构性困境。走出困境,中国学术才能打开新天地,这也是韩愈古文研究的重要启示。

于亭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内容,肯定了刘宁老师宏大的问题意识。面对现实问题,于亭教授强调应当将沛然之气融入到学思之间,拒绝学人研究路径的自我窄化。最后,他指出“拟圣”与“文道”在历史中并没有消失,而是在考据学中转化为知识的自雄。在热烈掌声中,讲座完满结束。

(文:郁陈晨 图:郁陈晨 邀请人:孟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