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午,中山大学中文系范常喜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从牙签到马桶——简牍名物趣释”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萧圣中副教授主持,陈练文、李广宽、刘丹、孙超杰、王统尚等老师及相关专业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共同聆听了讲座。
范教授运用文字记载、字词训释和出土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木椟所记“疏牙”即为牙签作了精彩考释。范教授对“牙签”的考释,始于尹湾村6号汉墓出土的两枚遣册木椟,其中一枚记有“君兄节司小物疏……须牙一”;土山屯墓地M6出土有一枚木椟记有“疏比一具、疏牙一……”。范教授先对“须”字作了考证,确定应释作“疏”,又引《说文》及《国语》中“疏”的解释和用例说明“疏”一般有疏通、清除之意,由此推测“疏牙”作为随葬物品当指清洁牙齿的牙签类小物件。然后又从“须”和“疏”的音韵关系出发,论证“须”在简牍中可读作“疏”,由此可知尹湾汉墓出土的遣册木椟所记“须牙”即为“疏牙”,也就是清洁牙齿的牙签类小物件。在两座墓葬中,与“须牙”“疏牙”同记于遣册的均为梳洗类器物,这也从侧面证明二者实为一物,均指牙签类净齿物件。在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中也可找到与清洁牙齿相关的记载,如“洒齿”“疏齿”“梳齿”“疏牙”“揩齿”等。除文字记载外,范教授还举出了实物例证,如马王堆汉墓M1出土的五子奁中,有一件“中间粗,两头尖,长9.5厘米”的“角质笄”,这件“角质笄”即疑似为牙签。在江苏前庄M12、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等地均出土发现有类似形制的细长竹签。
接着,范教授又介绍了悬泉置遗址的地理位置、年代、性质与特征,并对《悬泉汉简》所记“清倨”一词进行了考释讲解,认为“清倨(踞)”应指厕所中的坐便器具。范教授对“清”“倨”分别作了考释。清”指厕所,传世文献与出土简文中均有“清”指厕所的例证,如《说文·广部》:“厕,清也。”《急就篇》卷三:“屏厕清溷粪土壤。”颜师古注:“清,言其处特异余所,常当加洁清也。……屏、厕、清、溷,其实一耳。”敦煌小方盘城遗址出土汉简中有“二人治府上清”句,白军鹏先生指出:“‘治府上清’即修整或清扫茅厕。”范教授认为,“倨”当读作“踞”,指伸两足而臀着于地或物的坐姿,表示此义时古书中二字常通用。范教授又根据悬泉置遗址遗迹,进一步推断“清倨(踞)”的形制。
讲座最后阶段,在场师生就讲座内容及研究方法等问题与范教授交流讨论。范教授建议研究生们学术研究不可片面追求研究的“趣味性”,而应当以增加“新知”为追求。范教授一片肺腑之言,言辞切切,让大家受益良多。(文字:田华 邀请人:肖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