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杨传庆副教授《书札里的词学:晚近以来词学书札片谈》讲座回顾
发布时间:2023-11-08 浏览人次:

20231028日晚,应武汉大学文学院的邀请,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杨传庆老师在振华楼215会议室带来题为《书札里的词学:晚近以来词学书札片谈》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汪超老师主持。

杨传庆老师主要从事词学研究,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要学术著作及文献整理成果有《郑文焯年谱长编》《大鹤山人词话》《词学书札萃编》《历代闺秀词话》《民国词话丛编》等。

讲座伊始,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书札与词学的联系,指出了书札的词学意义,强调晚近以来丰富的文献材料能够帮助我们完成历史语境还原的工作,为真正进入文学史过程的研究奠定基础。杨老师认为可以从张剑教授“情境文学史”的概念延伸出“情境词学”的概念。贴近文学具体的时空、情境、场域,有利于将以往词学研究被遮蔽、隐藏的内容重新释放出来,展现出多维、动态的文学创作及批评过程。

接着,杨老师从词人和词学家的活动、词作的文本生成、词学理论和批评、词人心态和词坛生态几个方面逐一举例说明书札的词学价值。如《上海图书馆藏叶恭绰友朋尺牍》中龙榆生的信件记录了其筹款刊印《彊村遗书》、创办《词学季刊》的过程,为词学事件补充了更多细节性内容。朱祖谋《西河》初稿与定稿的对比,反映出作者创作期间心理状态、思维角度以及写作手法的转变。汪兆镛写给夏敬观的书札自述了对陈洵《海绡词》及其论白石的看法。顾随致周汝昌书呈现出上世纪五十年代真实的词学生态之一面。以上书札文献无不有助于我们丰富并深化词学研究。

最后,杨老师指明,书札作为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能够为还原历史场景提供较为关键的线索。同时书札的零碎性和繁杂性也为我们的辨识论断带来困难,下结论时要注意把握分寸。如何对书札等文献进行爬梳整理,让小范围的文献集群进入广阔的文献网络,最终达到史学家罗志田所说的“以碎立通”状态,是我们目前应该思考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自由互动环节,杨传庆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给予了细致耐心的解答。随后,汪超老师用“新”“深”“细”“远”四个字对本次讲座进行精炼总结,称赞杨老师注意到了过去利用率不高的书札史料的价值,辅以深度思考和具体实例,向大家介绍了文献使用的新思路,为词学文献工作如何走远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认识。同学们也表示两个小时的学术座谈让他们收获满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杨传庆老师的倾情分享。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文:孟姝睿 图:申晓清 邀请人: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