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程巍教授“‘冷战’的内与外——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和‘区域研究’”讲座回顾
(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文学院高端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3-11-06 浏览人次:

1026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程巍教授应武汉大学文学院邀请,开展题为《“冷战的内与外——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和‘区域研究’”》的讲座。讲座由涂险峰教授主持,王怀义教授、艾士薇副教授、陈溪副教授、张晶副教授及多名学者、同学聆听讲座。

程巍教授以印度政治理论学者拉索尔的话,“谁在决定一门学科的性质?谁在划定它的边界?谁在规训他的门徒?”为引,指出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学科合法性的确立,即对文本内容的研究,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则不过是外部研究。然而,这种所谓的“合法性”是由谁来划定,又为何如此划定?

为了思考“比较文学”与“区域文学”的合法性和边界问题,程巍教授侦探式地回顾了当时中美关系的演变以及以钱钟书、韦勒克为代表的中美学者的访学交流经历。新中国成立后,《比较文学》创刊,韦勒克在创刊号上发表文章,批判洛夫乔伊,并提出“韦勒克式的”比较文学概念。文中,韦勒克将多元的浪漫主义说成单数,为的是促成将欧洲视为统一体,而他对洛夫乔伊有关“中国对欧洲影响”论述的批判,实为韦勒克所遵循的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历史认知模式的体现。

程巍教授指出,比较文学和区域研究都可被视为冷战时期的产物。韦勒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就是欧洲文学,也即世界文学,但其中却不包含中国文学。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在文学形式中感受美,通过脱离现实来探讨理想。这一方面削弱了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文学的可能,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通过文学教育,来清除战争期间异质文化的影响。因此,美国大学广泛开设创意写作专业,并通过州立大学教育,来培养公民的政治共鸣。如果说比较文学或所谓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区域研究则不同,它首先强调当地的口语,其次将这一区域视为“异己”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多学科“会诊”,进而颠覆区域固有的秩序。

程巍教授还结合自身在上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的求学经历,对当时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性质的变化和边界的确定做出勾勒,并对学科边界确立背后的话语建构力量及其目的进行反思。他呼吁中文系和外文系的师生要训练并保持对文字的敏感,时刻关注语言运用和话语背后的权力结构。

互动环节中,程巍教授站在全球史的史学高度,回应了现场师生提出的“当代青年学者应当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异国研究对象”等问题,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最后,涂险峰教授从学科性质和边界、区域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发展的时代背景,及美国创意写作等方面对讲座进行总结。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撰稿:成之珍 张茜 邀请人:涂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