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先秦诸子的话语形式”讲座回顾
发布时间:2023-10-18 浏览人次:

921日下午,南京大学教授、现任南京大学人文社科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老师应武汉大学文学院的邀请,做客武汉大学文学院,开办了题为《先秦诸子的话语形式》的“早期中国书写与经典价值建构”系列专题讲座。讲座由曹建国教授主持,程芸教授、葛刚岩副教授、沈相辉副教授出席。

讲座伊始,徐兴无教授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展开了对先秦诸子的论述。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在论述历史的起源和目标时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时代”(Axial Period)概念;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帕森思(Talcott Parson) 知识分子:一个社会角色范畴》讨论古代知识分子起源时,又提出了影响颇巨的哲学的突破说。这一类有关人类古代文明中精神觉醒的思想发生论,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如章太炎、胡适、闻一多等学者也有类似的表达。徐老师指出,中国的“轴心文明”研究是有其特殊性的:第一,相对于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轴心时代”,中国文明还存在一个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的“前轴心时代”;第二,中国“轴心时代”的突破并不是对“前轴心时代”的否定,而是继承与转化。

徐老师指出,前轴心时代的文字、书写和文书依附于相应的典册制度,并且拥有政治与信仰的权威力量,而先秦诸子的思想和文献,则是中国“轴心时代”或者“哲学突破”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相对于源自政治、道德、历史权威的“王教之典籍”,诸子思想更多地表现为个体与独立的言论,具有明显的非制度性特征。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发生,在于救时之弊,故而诸子时代也必须结束于政治的统一,随着汉代制度构成和价值取向发生转变,道家的自然之道更替为儒家提倡的王道,诸子之学则在民间流失。

徐老师强调,春秋时代的君子有“立言”的自觉,并从《周礼》、《左传》、《国语》等文献出发,解明诸子的言论源自深厚的、古代人神交流的言辞传统,构成了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文”是对“言”的修饰与表达,“言”则是对心志的修辞与表达,与个体身心道德合一的言辞,是从礼乐政教的言论权威中产生的个体精神和价值的自觉,也是诸子继承的光辉传统。诸家各派“道”不相同,他们从各自所处的时代和思想逻辑出发,提出了各自的立言策略,比如儒家的“文言”、墨家的“辩言”、道家的“去言”。

最后,徐老师指出,诸子的言说源自古代政治的权威,进而演进为以“立言”追求个体价值的理想和文化自觉。先秦诸子继承这个传统的同时,也在时代变革和思想辩论的过程中发展、突破了这个传统。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徐兴无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文辞修饰程度、“前轴心时代”过渡到“轴心时代”的因缘、“文”在国家公共事务中的作用、汉代文献整理等问题。

曹建国教授从诸子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方法、文献整理等几个方面对本次报告作了总结,表明徐兴无教授对先秦诸子言说方式的讨论为当下诸子研究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启示我们早期中国经典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文: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