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新时代文艺学话语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2023-09-27 浏览人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文艺学话语建构丛书”(第二辑),值本丛书正式出版发行之际,武汉大学文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3922—24联合举办了“新时代文艺学话语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本丛书共六本,分别是《中国神话诗学——从<山海经><红楼梦>》《他异与间距——西方文论与中国视野》《人物、史案与思潮——比较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美学》《当代西方书写思想之环视——以让-吕克南希的研究为中心》《居间美学——当代美学转型的另一种可能》《诗与哲学之间——思想史视域中的文学理论》。本丛书的出版力图为中西美学理论的交流融通和中国文艺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17家科研机构、出版单位和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并做大会发言,另有二十余位青年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旁听了本次会议。

“新时代文艺学话语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会议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武汉大学文学院王怀义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高文强教授、 武汉大学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李建中教授先后致欢迎辞。高文强教授代表文学院对前来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简要回顾了新时代文艺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历程,由衷感谢吴子林研究员和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为新书出版做出的卓越贡献。李建中教授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在秋分时节共聚珞珈山,并以“兼性”思维阐述了武汉大学文艺学学科兼容中西的传统,期盼各位专家和青年才俊助力武大文艺学学科发展,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高文强教授、武汉大学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李建中教授分别致欢迎辞

在五场论坛的进程中,与会学者表达了对“中国当代文艺学话语建构丛书”第二辑的高度肯定,指出丛书的成功既仰仗于主编吴子林先生的学术前瞻性与号召力,也有赖于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一丝不苟的负责态度和专业审慎的编辑水平,同样得益于六位青年学者对中国文艺学的传承、接续、融合与创新,他们问题前卫、视角独到、格局开阔,呈现出新时代文艺学理论建构的特点与价值。以新书发布为契机,各位专家学者以大会发言和自由对话的形式,就如何建构新时代文艺学话语体系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当代文艺学话语建构丛书(第二辑)书影及书目

各位专家首先指出,新时代文艺学话语体系建设需要中西、古今、学科之间相互贯通的研究方法。话语的构建通常是跨语境、跨学科、跨国别、跨文化的,这一过程也必然发生在广阔的古今、中西视域之间。本丛书具有宏阔的全球史和思想史视野,在中西交融方面,既有西方文论与中国视野的比较研究,也有对中国神话诗学的阐释;在学科交融方面,丛书涉及身体美学、学案研究、音乐图像、主体理论等多方面的探讨;在古今交融方面,诗与哲学之间的思想史、当代美学转型的可能性等,都涵盖其中,甚至还有对前沿嘻哈综艺和婚礼摄影等话题的讨论。专家指出,如今,哲学美学与文艺美学在方法论以及话语思维方面存在一体化的趋势,不断细分的学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与张力,研究诗和文学的美学在哲学中处于边缘地位,文科学术本身在社会体系中也处于边缘地位,解决重重困境的方法则依赖于不同学科和思维之间的汇聚与贯通,文艺学、美学处于诗与哲学之间,文艺理论的表达也处于对世界的输送与领会之间,结合文、史、哲不同理论方法的大文科综合性讨论正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尝试与突破。同样,也只有继承传统、融汇古今,才能够形成“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的学术盛况。

会议现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文艺学话语体系建构应改变机械化、模式化的学术书写文体,寻求一种以汉语为主体的表达方式。专家认为,当代书写文体日趋单一和程式化,亟需青年学者的革新和创造,重拾中国古代“在语言之内写作”的言说方式,才能实现思想与文体的相互成就。个性化的思想表达是文学生命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期的学者应该用自己的视角观“文心”,用自己的诉说方式完成文学理论的呈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构建话语其实是一个“炼字-构词-造句”的过程,从汉语特有的字眼出发,尽力摆脱外来语汇的影响,提出立足于中华文化实际的标识性概念,并围绕该概念进一步形成中国特有的思想理论体系。多位学者表示,文学理论应是文学化而非机械化、科学化的理论,文学理论的书写方式应该始终保持文学性和诗性,批评家在书写过程中需要不断突破、产生洞见,才能使理论体系开放、活泼、具有生命的温度。如今,重建学术文体、发挥汉语魅力已成为当前文艺学话语建设的根本问题之一。专家们呼吁青年学者莫要前后徘徊,应以发明概念、语词的方式打破文论失语、文章失体的现象,实现文体的革新,在当前碎片化表述盛行的时代建立起中国式的文学话语与思想。

与会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应立足于中国当代文学实践,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回归本土语境,解决中国问题,凸显“中国性”特征。专家相继指出,目前的文艺学理论及其话语体、演说方式仍存在以西释中、西化程度过高的倾向,而中国和外部思想互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构中国文学、文化和美学,恢复中华艺术精神。面对不少青年学者如何回到中国当下的困惑,与会学者给出两点建议:未来的文艺理论建构和研究,既要拥有强烈的本土化的问题意识,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当代中国的文艺作品和本土文化实践进行跟踪研究,凸显“现场性”。只有当学术研究与蓬勃生长的文学艺术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才能构建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美学思想,为中华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谋求新的实现路径。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部任晓燕主任讲话、丛书主编吴子林研究员做学术总结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部任晓燕主任,对武汉大学文学院为丛书出版提供研讨平台表示感谢,对与会专家的支持表达了谢意,表示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今后愿意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用心做书、做好书,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的发展做出贡献。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子林研究员做学术总结。他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自由平等的气氛和随感式、印象式的学术评议,认为作品本身的冲击力和前辈学者的经验之谈促进了诸多灵感的迸发,为学界后辈提供了参考。进入新时代,文艺学研究者应扎根中华大地,勇立时代潮头,与时代同行,发时代先声,积极回应当代知识生产的新需求,通过跨学科的研究,重构当前各个知识领域的学科意识,有效参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一代有一代之学术,青年学者应在利用外语优势的同时夯实国学根基,以独特的文体言说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论,为新时代文艺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添砖加瓦,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董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