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晚,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舜华应邀来我院讲学,讲座题目为《魏良辅的曲统说与北宋以来音声的南北流变——从<南词引正>与<曲律>之异文说起》。本场讲座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水云主持。
李舜华教授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领域的专家,在古代曲学的研究及音乐文献整理方面尤有建树。本次讲座内容为李教授近年来甚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以周德清与魏良辅曲统绍继之变迁,昭示了南宋以来种种音声的大变革,以及元明文学重心由中原而东南的大变局,对后来者如何从史料入手探赜钩深、见微知著极具启发意义。
李舜华教授首先从文学史的雅俗嬗变切入,指出文人的礼乐自任是声辞统系雅俗嬗变的关键推动力,具体表现为文人士大夫或是对已有雅乐体系的重振,或是对现有俗乐系统的提升,而后者往往是有决定性的,最终文人借助朝廷之名完成俗乐从“尊体”到“雅化”的建构。李舜华教授以此阐明了为何元代北曲盛行,明代却归为雅正,明代南曲在民间花繁锦簇,最终亦成为雅乐的根本性原因。
继而李舜华教授从雅俗嬗变及文人礼乐自任说开,认为曲学的兴起正是其得以脱离经学与诗学而独立的过程,它的独立成为元明以来暨以四部分类为基础的传统学术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显著特征之一。由此李教授指出了传统曲学研究的新路径,即重返传统以经学为核心,以四部为分类的学术体系,来进一步发明于传统曲学的兴盛异变。这种研究思路的提出标志着二十世纪以来西学东渐之后学科分类下现有研究路径的重要转向。
在其研究新思路的观照下,李舜华教授通过对《南词引正》及《曲律》的异文对勘,认为《南词引正》特地标举顾坚其人,并将昆山腔的发生追溯到元末,其意义已不在于如何阐发南曲之奥,而在于文学上的续统意识,即有意纳俗入雅,将新兴的南曲纳入元明以来的文学统系之中。为进一步论证其观点,李教授又细致梳理了南渡以后南戏声腔的兴变及魏良辅对昆腔的溯源,最后从周德清、魏良辅曲统论的南北歧异切入,论述了元明文学思潮的嬗变。整场讲座内容十分紧凑,从“异文”这个小问题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逐步透视出整个元明文学思潮的嬗变,可称之为古代曲学研究之范本。
最后,陈水云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认为李舜华教授文献解读深入细致,通过材料的细读发现新问题,以宏观的视野地阐明了文学“尊体”“雅化”的完整路径,值得学界同仁借鉴。
与会同学亦纷纷踊跃提问,就“魏良辅以曲师身份接续曲统是否有拔高之嫌”、以及“曲学研究新路径是否意味着文学史需要重新书写”等问题,李舜华教授均做出了精彩而又不失严谨的回答。现场气氛轻松热烈,与会者均觉所获颇丰。(文/岳上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