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从李白和李贺的太阳神话书写探讨其“时空诗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9-07-15 浏览人次:

——香港浸会大学陈伟强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6月27日晚,应“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活动之邀请,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陈伟强教授在文学院作了题为《从李白和李贺的太阳神话书写探讨其“时空诗学”思想》的讲座。讲座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余来明教授主持,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罗曼玲副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吴光正教授出席讲座。

陈伟强教授在六朝文学、文学理论与批评、早期道教文学、比较文学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著有《汉唐文学的历史文化考察》、Considering the End: Mortality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Literary Representation等学术专著,并在欧、美、澳、日、中国大陆及港台多种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

陈伟强教授指出,时间与空间的交织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自古中国的时空观便是宇、宙并提,这一文化传统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贯彻。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时空观念并没有科学根据,但是却被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印证,这为应用物理学思想来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时空观提供了可能。此次讲座,陈伟强教授意图用物理学相关研究视角,讨论二李诗歌对原典神话的继承与创新,探讨这种继承与创新所呈现的宇宙结构和时空思想,审视其作品中的独特宇宙观和生命观,从而构建名为“时空诗学”的诗学体系。

讲座首先介绍了爱因斯坦、霍金等现代物理学家对于宇宙时空的研究成果。陈伟强教授认为,现代物理学时空理论中的“时空之箭”概念,为宇宙时空确定了起点,即宇宙大爆炸。那么,在大爆炸发生之前,必定存在一个没有时空概念而又不见光亮的境界。对这一境界描绘与中国古代文学飞升主题中对“太初”、“太清”状态的描述是十分相似的。现代物理学时空研究的另一成果是“虫洞理念”,这一理念为人在时空中自由穿梭提供了可能。

陈伟强教授强调,李白与李贺“太阳神话”诗歌中的时空观点,主要表现为对时间流逝的恐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阻止时空运行的渴望。但是二人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选择了不同的路径。李白意图运用极快的速度,穿梭时空,到达太初、太清境界。他想通过将时间运行的系统囊括于极度膨胀的主体之中,从而彻底地消灭时间,在没有时空束缚的不死之乡自由生活。李贺由于个人人生的困顿,他操控时间的方法更加地激烈、暴力。他意图通过“斩龙足并食其肉”、“长绳系日”、“射日足”等暴力而渎神的方式,破坏时间世界的运行。

陈伟强教授最后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二人在作品中企图通过想象的飞升而达到超越或停止时空流动的目的,结果均难逃一死。这与物理学家们在确认时空旅行的可能性之后,却认为时空旅行者会在异度空间中飞灰湮灭是一致的。然而,超越时空在物理学上不能付诸实践,但在文学艺术上却成就了永生。当他们的作品被重读时,诗人又再一次超越时空,再次复活。”

陈伟强教授的研究,视野开阔,专业跨度极大。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地讲授,为现场听众构建了一幅浪漫瑰丽的时空图卷。精彩的演讲不时引来阵阵掌声。讲座之后,陈伟强教授还就道教思想与时空观念、时空观念与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与现场师生展开了互动。

本次讲座系“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活动系列讲座的第十九场。该活动由武汉大学人事部、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大学“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跨学科团队承办,以“回归历史语境,探寻传统文学的文学传统;参与学科对话,探讨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因应新技术新媒体,探寻新文科发展路径”为宗旨,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来武汉大学举办专题讲座。跨学科团队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文新教授出任顾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吴光正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余来明教授、历史学院申万里教授、文学院鲁小俊教授组成执行团队。(文/陈厚;图/廖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