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文学院“珞珈东亚人文学讲座第三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12-13 浏览人次:

2019126日至1210日,由武汉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学者学术发展计划2019年度重点立项支持的近现代东亚的作家流徙、文学越境与文化触变研究青年学术团队所主持策划的珞珈东亚人文学讲座第三期在文学院成功举办。本期邀请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张业松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三场以“《狂人日记》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为主题的具有学术深度的系列讲座。

6日下午,张业松教授进行了以文本:‘两个结局’的悖论与辩证为题的讲座,由我院陈国恩教授主持,我院叶李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李雅娟讲师担任与谈人,我院张箭飞教授亦作为特邀嘉宾应邀莅临现场并交流点评。该讲座以重新探讨现代文学起源作为出发点,以重写《狂人日记》的经典性为研究目的,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发掘了文本中出现的四个矛盾,以叙述视角和叙述线索梳理“狂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过程,聚焦文末“救救孩子”后的省略号,重新探讨“狂人”的话语权和最终结局。与谈人叶李副教授追问了狂人的去向和前史,提出了“狂人”结局的不同可能性,李雅娟讲师提出了“狂人”心理上的优越感和鲁迅对孩子的一贯态度,进一步探讨了《狂人日记》文本中的矛盾,张箭飞教授以代际对话提出了别样的切入点。张业松教授分别做了回应,讲座现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9日下午,张业松教授带来了他的第二场讲座,讲座题为“来源:《狂人日记》与近代狂人话语”。由我院李松教授主持,余蔷薇副教授、魏晨讲师担任与谈人。张箭飞教授再次作为特邀嘉宾应邀莅临现场并交流点评。本讲张业松教授从列举古汉语中出现的传统狂人话语入手,到近代语境中狂人话语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手段,再通过分析鲁迅对章太炎精神与思想的认同和继承,到新青年对“狂人”精神的继承,展现这一近代狂人话语的主流形态,探讨鲁迅创作《狂人日记》以及狂人话语的来源。与谈人魏晨讲师介绍了日语中与“狂”有关的表述,以及现代汉语中“精神病”的可能来源,余蔷薇副教授再次强调了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最后,张业松教授与我院叶李、陈溪等青年教师和在场的学生就“狂人”的词源学、病理学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10日上午,张业松教授带来了他的最后一讲,讲座题为延伸:从狂人到阿Q,内面的中国革命,由我院方长安教授主持,朴婕特聘副研究员担任与谈人。在讲座中,张业松教授首先回顾了前两场讲座中对“狂人”心理变化的梳理,将“狂人”的故事总结为造反与革命、失败和自救的故事,接着分析了《阿Q正传》的序文中所塑造的阿Q形象,将非常正确的信息提炼为“阿、鬼”的世界。张业松教授聚焦到阿Q与社会共融的层面以及恋爱悲剧的细节,将阿Q还原到了生活本能层面,和狂人所对应的内面生活共同组合成为了“人的文学”。在革命的层面,张业松教授提到了鲁迅对阿Q的特殊感情,以及阿Q革命注定失败的命运。与谈人朴婕特聘副研究员就“阿鬼意象”和符号化的阿Q做了进一步讨论,方长安教授就周树人在日留学时期日本独特的社会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提出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张业松教授与我院叶李、余蔷薇、魏晨等青年教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文/王冰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