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晚,应“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活动之邀请,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当代著名词赋家易闻晓老师在文学院带来了题为《中国诗法学的系统结构》的讲座。讲座由武汉大学文学院钟志辉老师主持。
易闻晓教授是中国诗赋研究界的著名学者,诗赋作家,现任中国赋学会副会长,为贵州省核心专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中国诗法学》等专著、编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作为诗赋作家,易教授撰《海口赋》、《易闻晓赋集》等,广获赞誉。
在讲座中,易闻晓教授首先总结了现代中国对古代诗学诗文评研究的现状以及传统诗法学的研究特点。他以“意象”研究为例,说明了传统“诗文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很难在其中再找出新的学术增长点。从这一点出发,易闻晓教授认为,中国诗学研究的一个更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是诗法学。他指出,中国诗法学研究基本文献浩如烟海,并以其独有的特点,成为了中国诗学中比诗文评更为丰富却长期未得到诗学研究界的重视的内容,仅有的研究也相当零散,难成体系。因此,提出以句法为核心的中国诗法学体系结构势在必行。
接下来,易闻晓教授详细阐述了中国诗法学的系统结构。易教授首先引入体用之思,将整个中国诗学简化为一个最为明晰的框架,并由此统摄诗法学的系统。他从中西方形而上学的比较中得出结论,中国哲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体用相互沟通通、相向互动,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世界是相互联系的。落实到诗学上,诗法与诗的本体也是相互联系的。在儒释道相互融合的文化背景中,中国诗的思想内涵就是天理、真如与道等,而归根到底,天理、真如、道就在万事万物之中,因此,中国诗的本体是“自然”,“自然”是中国诗学的最高设定。以“自然”这一本体为统摄,中国的诗法学就不再是散乱的了。
接着,易闻晓教授论述了中国诗的本质特点,特别是形式的优越性。他用汉语与多音节文字的比较,揭示了汉字的表意特征、单音节特点、声调特征、结构特征及其组合的灵活性,对中国诗独特的表意、表情的诗意生发及其极具科学性的格律特征的决定性作用。他同时强调,汉字的诗意特征在诗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因此将单字组合成句的句法是诗法的中心。
最后,易闻晓教授从汉语的“文言性”与诗的祖述脱化的角度,指出汉字具有示源通古和实用两方面的功能。因此,中国诗歌选用的汉字,以及汉字组词形成的意象天然地带有来自古代的文化意蕴。用事、借代、成辞以及脱化形成了中国诗歌的历史积淀,显示了诗道高雅的尊古意识和历史空间。
易闻晓教授的研究融和了中西方哲学、语言学、文字学、考据学及诗法学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诗法的固有范围,超越了诗法本身,极大地拓展了诗法学的阐释空间。易教授的讲座感情充沛,生动有趣,兼具了学者的严谨与诗赋创作者的激情,旁征博引的讲座不时引发现场的阵阵掌声。
讲座之后,易闻晓教授还与现场师生就诗歌创作中的成辞与新辞的意义区别、诗词创作中的意脉贯通、清代诗法学的特征及诗歌创作技法等相关问题展开了互动。
本次讲座系“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活动系列讲座的第三十一场。该活动由武汉大学人事部、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大学“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跨学科团队承办,以“回归历史语境,探寻传统文学的文学传统;参与学科对话,探讨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因应新技术新媒体,探寻新文科发展路径”为宗旨,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来武汉大学举办专题讲座。跨学科团队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文新教授出任顾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吴光正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余来明教授、历史学院申万里教授、文学院鲁小俊教授组成执行团队。(文/陈厚;图/廖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