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应邀来院讲学
发布时间:2020-10-27 浏览人次:

1023日上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生导师陈引驰做客武汉大学文学院,为师生带来题为“由‘中古文学’回看汉代文论之脉络”的专题讲座。我院吴光正教授、钟书林教授、李松教授、王怀义教授、刘春阳副教授、钟志辉副研究员、袁劲副研究员、王启玮副研究员等教师,古代文学、文艺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聆听了讲座。本场讲座为东亚诗学系列讲座第一场,由高文强教授主持。

陈教授从对中国文学轴心时代的思索引入主题,在他看来,中国文学有三个轴心时代,即先秦、唐宋和近现代,而“中古文学”则介于第一轴心与第二轴心之间。经由“中古文学”回看汉代文论,可以发见汉代对六朝文学思想的启发性和先导性,从而更加清晰地把握汉代文论的脉络。

陈教授指出,与文学史不同,在文论上,先秦和两汉的区别大于两汉与六朝。从“中古文学”出发,重新体认汉代文论,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思想的经学时代,使“依经立义”“原道宗经”成为基本观念,这对六朝文学崇尚学问、注重模拟的风气有很大的影响。二是文学上的赋体勃兴,赋之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文学发生了从声学到视觉的转变,“文字”变成文学的中心。这种对音乐的脱离,使得文辞之“丽”成为文学共同体的共识,由此导引了六朝文学对“华美”的追求。三是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两汉对“文人”的讨论,对文人才能的“口辨”与“属文”的区分,对六朝文人观念有着重要影响。而汉代对“文学”与“文章”、“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界分,则促进了文体分类观念,成为六朝文体学的滥觞。四是文类系统及核心文类的转换,汉代形成了诗、赋、各体文章三大文类系统,并大致以“赋”为核心文类,六朝文学沿袭了此系统,且呈现出较深的“诗的赋化”痕迹。中古后期,核心文类由“赋”转移到“诗”,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第二轴心时代。总体上说,汉代文论形塑了六朝文学与文论的某些重要面貌,二者之间的继承性大于其断裂性。以“回看”的方法,重新思考汉代文论与六朝文学思想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把握汉代文论,亦有助于辨析文学史与文论史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而对处于第一轴心与第二轴心之间的“中古文学”有更加通贯、细致的理解。

在讲座中,陈教授旁征博引而又率性自然,将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中国哲学汇于一炉,既高屋建瓴地以“中国文学轴心时代”的大视野打通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又细密周到地精心考索“中古文学”与“汉代文论”的关系,别出机杼而又自成一家,显现出思想者的气质。对文本的解读亦鞭辟入里,如从“诗赋欲丽”中提取出“诗”之“丽”的关键问题,于最寻常处见功夫、明学问。

陈引驰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学,主要涉及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与古典文论等,著有《中古文学与佛教》《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庄学文艺观研究》《〈文苑英华〉与近世诗文思潮》等,译有《唐代变文》《中国中世纪的终结》《曹寅与康熙》等,现为中文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刘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