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我用Al 校古籍——我是“校书官”古籍大众智能整理计划启动仪式暨“古籍数字化前沿论坛”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人次:

326日,2025年“我用Al 校古籍——我是‘校书官’古籍大众智能整理计划启动仪式暨‘古籍数字化前沿论坛’”在我校举办。武汉大学副校长陆伟,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卢伟、副秘书长顾永新,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于亭,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主任王晓光,以及领域内多位负责人和知名学者、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相关负责人与校内职能部门、师生代表共近百人参加了活动。

“我用AI校古籍——我是‘校书官’古籍大众智能整理计划”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为本年度活动的重要承办单位,同时,武汉大学承办了该活动的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主任王晓光教授主持。

陆伟代表武汉大学向参会的专家学者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回顾了武汉大学在古籍整理与研究保护领域的深厚积淀与突出成就,介绍了武汉大学在文化遗产智能活化方面的显著成效,赞扬了抖音集团助力古籍保护的公益事业。陆伟表示,期待借此契机,推动古籍研究创新发展,让古老典籍在新时代绽放独特魅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强劲动力。

卢伟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所及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在古籍人才培养、古籍数字化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他对去年“我是校书官”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高度赞扬,并期待本次活动能整合校方、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将古籍整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罗海岳在致辞中表示,抖音作为互联网科技企业,始终相信技术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坚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可以让更多人接触、了解、认识古籍。此外,罗海岳介绍了抖音旗下的“识典古籍”平台,并表示期待有更多力量加入,共同参与古籍大众智能整理计划。

在启动仪式上,作为第一届“我是校书官”活动的优秀学生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帅、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叶品汉也发表了感言,详细谈到了自己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知识收获与学术思考。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王玉珏教授主持了主题报告。于亭教授做了“小学文献和古籍数字化:实践与构想”的报告,围绕中国传统“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文献的数字化整理、技术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古籍数字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学术问题,需遵循文献学规范;数字化的目标是服务于学术研究,需平衡技术便利性学术严谨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未来需构建智慧古籍生态,实现文献检索、分析、研究的全链条支持。于亭教授呼吁学界与技术界协同合作,建成中国独有的学术资源中心,推动古籍数字化向高水平挖掘发展。

王晓光教授以“数智活化文化遗产的武大方案”为题做报告。他聚焦于如何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即“数智”手段)激活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利用,并提出了武汉大学在这一领域的系统性策略与实践路径。王晓光教授的“武大方案”强调以技术为媒介、以文化为本体,通过系统性数字化基建与智能化应用,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其核心在于构建“技术—文化—社会”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兼具学术高度与实践落地的中国方案。

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文化教育运营负责人陈景收主题报告题目为“AI助力古籍整理与利用”。他介绍了基于普及古籍知识想法开展的识典古籍平台建设,通过技术开放、内容创意与生态联动,探索出一条学术严谨性、大众传播力并重的古籍活化路径,让古籍从藏于高阁变为触手可及,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承提供了企业级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王军教授发表了题为“智能时代的古籍传承与古籍活化”的报告。王军教授的报告系统通过讲述个人经历、合作成果、研讨会情况,既展现了北京大学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前沿探索,也为全球范围内古籍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理论启示与实践范例。古籍数字化、活化利用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让古籍从“故纸堆”转变为可感知、可利用、可创新的文化资产,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古籍数字化前沿论坛”研讨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程芸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湖北大学、安徽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古籍数字化研究学者围绕“数智时代安徽文脉资源的发掘和整合”“论皖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数字人文时代的经学研究方向”“专业学者如何参与数字人文实战”“古籍数据库的四个层次”“中国数学古籍数字化”以及“古典戏曲剧本的数智化路径与实践”等主题开展研讨。会后,学者们一同参观了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在数字演绎剧场零距离接触了武汉大学在文化遗产、古籍活化、智能计算等领域的创新性成果。

2024年,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依托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和字节跳动公益联合共建的“识典古籍”平台,成功主办了“我是‘校书官’古籍大众智能整理计划”。该项目旨在鼓励高校学子参与古籍智能整理,探索专业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融合。自举办以来,参与高校和师生规模不断扩大,有力推动了古籍人才培养,受到了广泛关注。

武汉大学既有古籍整理与研究的优良传统,又走在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前沿。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属重点研究所,继承“章黄学术”,三代学人传薪接力,先后完成了《汉语大字典》《故训汇纂》《古音汇纂》《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音韵分典》的编纂,形成了以传统小学典籍文献校理与研究为特色,文献学与学术史、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2022年,古籍所冷门绝学传承教师团队被认定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是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也是文化遗产领域唯一正式入选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融合信息管理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文献学等文化相关学科,以及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智能计算技术学科的大尺度交叉学科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展有组织的文化遗产数智化活化利用前沿研究。在武汉大学全面推进数智教育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古籍所、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深度合作,成立古籍智能化整理、挖掘与再造研究室,在古籍人才培养、古籍智能整理平台开发、专题文献数据库建设以及古籍活化应用等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此次承办“校书官”活动,彰显了我校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学科优势与社会担当。


(撰文:许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