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然老师应邀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寻找“批判性横向联结”:当代拉丁美洲文学与世界重塑》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涂险峰教授主持,张箭飞教授、陈溪副教授和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朱洁蓉老师担任与谈人,艾士薇副教授、张晶副教授和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张雅惠副教授参与讲座。
魏然老师围绕智利故事、中国故事和巴勒斯坦故事三则当代拉美文学故事展开了生动且丰富的讲座。在智利故事中,魏然老师以“离丧”为主题分析了智利作家波拉尼奥一篇名为《小眼“席尔瓦”》的短篇小说,指出波拉尼奥小说中崩坏的世界和结构性的恶是一种非世界化的过程,一种朝向离丧的世界主义。在此基础上,魏然老师谈及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这种朝向离丧的世界主义,文学能承担什么样的功能?魏然老师借用阿根廷学者西斯金德(Mariano Siskind)的观点回答道:文学可以充当哀悼,但要坚持一种“忧郁式的哀悼”,即哀悼失去的世界图景和乌托邦想象,但不撤回对原先世界想象的情感投入。
中国故事和巴勒斯坦故事则以“回望与回归”为主题展开。魏然老师从哥伦比亚作家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的传记体小说《回望》(Volver la Vista Atrás)与智利女作家莉娜·梅鲁阿内的自传体散文集《回归巴勒斯坦》(Volverse Palestina)出发,探讨了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忧郁式哀悼的写作,并对两本书中的流散与回归主题进行了哲学与社会学意义上的多重探讨。《回望》书写了与中国颇有渊源的卡夫雷拉家族几代人在全球范围内的越境与迁徙,《回归巴勒斯坦》则讲述了巴勒斯坦血统的智利女作家梅鲁阿内如何在2012年后数次访问巴勒斯坦,并由此思考巴勒斯坦人的全球流散,以及智利巴勒斯坦侨民团体对当代中东问题所肩负的思想责任。魏然老师还特别提到中国作家张承志的写作及其对巴勒斯坦问题的介入,以及与拉美批判思想的关系,指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中仍缺乏了类似的有效的横向联结。
以上几位作家的写作都在重思历史的横向关系这一基础上跟当下社会建立联系,书写去中心化的多元回望,并尝试重新建构了一种新的世界图景。在讲述完上述三个故事后,魏然老师引出了“批判性横向联结”这一概念,进一步探讨了我们该如何在文学或文艺经验中去认识他者文化的脆弱性,并触及处于被算法统治时代的我们,能否或如何在云端建立一种新的横向联合。
魏然老师对具体文本细致独到的阐释与人生体验,以及对社会现实浓厚的人文关怀让在场师生颇为触动,受益良多。在提问环节中,魏然老师与文学院师生们就批评的轻盈与沉重、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的重新思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意犹未尽的交流声中,这次讲座圆满结束。(撰稿人:贺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