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晚,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刘海涛教授应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和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邀请前来讲学,题目是:“语言研究国际化与科学化”。讲座由语情中心副主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主任赫琳教授主持,有关师生出席。
中国语言学研究如何走向国际化,是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针对这个话题,刘海涛教授的分析要言不烦。国际化的本质的问题,是让国外知道中国也有语言学家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然而现状是,国外对中国语言学界的研究成果知之甚少。我们学习的语言学理论,无论是汉语学界还是外语学界,很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只有知识的输入,却缺乏成果的输出。刘海涛教授结合目前语言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项目的名单,指出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学科,就是要让世界承认我国语言学界的研究成果。国家对语言学科建设也比较重视,争取在世界语言学界的话语权势在必行。
刘海涛教授还借用了徐烈炯先生2008年的著作《中国语言学在十字路口》中的观点,认为怎样算得上世界一流的学科,就是要“看本学科在世界一流期刊中发表的文章数量”。然而过去20年间,中国大陆学者发表语言学论文总数排在世界第11位,篇均引用数却仅有5.01,与名列前茅的英美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差距。
原生于中国大陆的语言学科是可以国际化的,刘海涛教授同时还强调,语言学是科学,我们的研究范式必须发生变化。国家寄予了很大的期待,这是我国年轻一辈语言学者们努力做出让世界认可的研究成果的动力。
我们的汉语研究,怎样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然后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是在场很多师生关心的问题。刘海涛教授认为,首先我们的汉语研究要让国际语言学界看懂,事实上任何一个研究都会有普遍意义和价值。其次我们要了解了世界上其他的语言,才能知道别的语言里是否有与汉语相近的要素。至于研究方式上的选择,传统的思辩研究方式在汉语研究中依然可以用,外国学者也有用思辨模式来研究语言的。但我们需要找一个方式,让外国人知道我们的汉语研究所说为何物,要与国际对话,中国的汉语本体研究,也是可以走向世界的。
讲座持续约一个半小时,师生们从中深受启发。(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