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梅家玲教授莅临讲学
发布时间:2018-04-03
浏览人次:
分享到:
3月30日上午,台湾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梅家玲教授应邀访问我院并做了以“古典文学的现代创化”为主题的系列学术讲座,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台湾文学爱好者参加。
首场讲座“‘古典’与‘现代’的相互穿越:《桃花源记》与战后台湾文学”于30日上午九点在振华楼文学院215会议室举行。讲座开始半小时前会议室早已座无虚席,9点整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於可训教授对本场学术讲座致开场词并对于相关主题做了简要的导入。梅家玲教授从《桃花源记》在战后台湾被不断改写的现象切入,阐述了古典文学与现代社会文化如何互相穿越,探讨了其中的“衍生美学”和“文化政治”。梅家玲教授从艾略特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Tradition and Individual Talent)中的观点切入,引发当前对于“古典”与“现代”治学态度的反思,进而导引出传统在现代衍生中所呈现的“故”事“新”编之方式。在总结了已有的结构主义叙事学、中介理论、皱褶理论等研究方法后,另辟蹊径从地域、声音和文字三个视角出发深入讨论了传统在当代衍生过程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与文化政治。如就地域视角而言,梅教授对应列举出内地、港澳台、新马等地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文学作品,解读其中不同的侧重点和文化态度。随后,梅家玲教授向听众介绍了从1950年代至1990年代5部涉及到《桃花源记》改编的相关作品:1955年张漱涵小说《白云深处》、1972张晓风舞台剧《武陵人》、1986赖声川舞台剧《暗恋桃花源》、1996黄春明儿童剧《新桃花源记》以及1997朱天心的小说《古都》。随后分别从创作背景、衍生侧重点、受众反馈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眷村”、“回归”、“故乡”等众多具有浓重乡土意味的文化意象在战后《桃花源记》衍生作品中不同体现。
两个半小时精彩的学术讲座引发了与会听众的热烈讨论,我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张园、叶李、裴亮、严靖等青年老师以及在座学生与梅家玲教授就声音、文字的呈现方式、两岸文学发展历程的差异性等继续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於可训教授对本场学术讲座进行了总结。
4月2日上午9点,梅家玲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系列讲座的第二讲“脱胎换骨?──从小说哪吒到电音三太子”,由文学院院长涂险峰教授主持。“哪咤”是《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也活跃于民间信仰之中。传说中,他闯下大祸之后又重获新生。二十世纪以来,现代文学作家如奚淞、西西,电影导演蔡明亮等皆有关于他的改编作品。近年来,更变身为台湾民俗活动中的“电音三太子”。本场讲座着眼于哪咤文学的现代新编,并为与会师生介绍了台湾特有的“电音三太子”现象并深入分析了其中蕴含的时代意义与文化想像。
梅教授打通古今的文学视野、融汇中西的理论方法以及另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视角都极启发性。报告结束后现场互动气氛热烈,同学们纷纷向梅老师提问请教。最后涂险峰教授对本场学术讲座进行了点评与总结,参加报告会的师生均获益良多。(桑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