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武汉大学长江论坛第四十七讲在振华楼文学院502报告厅开讲。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万曙做客我校,带来了一场题为“民国学人的‘方法’意识”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吴光正教授主持。讲座开始前,陈文新教授为朱万曙教授颁发长江论坛纪念证书。
朱教授认为,现在学术研究进入了瓶颈状态,需要寻找新的学术路径,实现突围。而如何自我突围,朱教授通过总结民国学术史的经验,认为诸多民国学人的学术研究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他们有很强的“方法”意识。
民国学人的“方法”意识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总结自己的学术研究方法。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直至今日仍是历史和文献研究的重要方法;陈寅恪的“文史互证”从新的角度审视正史的可信度和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胡适提出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方法,尤其是其“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的疑古态度和要从整体中探寻脉络的系统研究直接影响了后世学者。这些学术研究方法不仅指引着民国学人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上取得很高的造诣,而且为后世所吸取和借鉴。民国学人“方法”意识另一方面的表现是对他者“方法”的观察。例如陈寅恪总结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方法时,除“二重证据法”之外,还观察到了王国维自身未曾注意的方法:“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梁启超的“新史学”对下层社会有所关注,从而促进史学研究的转型。
“创革方法”所带来的并不只是一人一时一学科的转型,而是“转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陈寅恪)。朱教授认为“创革方法”乃是成为大家的标准,也鼓励在场的学生在了解他人的话语、吸收学术智慧的基础上,形成“方法”意识的自觉。
讲座后,朱教授与师生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互动,就问题意识与方法创革、学术与社会、历史真相的相对性等问题展开对话,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最后,朱教授以一曲黄梅戏《十全十美满堂红》表达对大家的衷心祝愿,讲座在热烈的掌声和笑声中落幕。(文/林昭,图/张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