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高旭东教授做客武汉大学“长江论坛”
发布时间:2018-05-02 浏览人次:

                             4月25日晚19:00,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新诗接受史研究(1917-1949)”高端论坛系列讲座,继续在振华楼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高旭东先生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五四’反传统的深层动因源自传统”的精彩讲座。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方长安教授主持讲座,并为其颁发纪念证书。

     高旭东教授从近些年来全球化语境中海内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反思现象入手,对一些海外华裔学者提出的“五四激进反传统主义导致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消极后果”之观点进行反思。
     高教授认为,五四反传统的根本动因来自传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以家国社稷为第一要务的务实精神和不以信仰为重的实用理性精神。以《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为例:“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因管仲为天下和人民带了利益,所以当孔子的弟子抨击管仲“不知礼”时,孔子却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最高道德“仁”赋予了管仲。高教授认为,“五四”知识分子以中华民族富强为目标的反传统精神可以与其相提并论。其次,反传统的动因之一来自于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中国文人的这一传统在现代时期就转化为知识分子强烈的忧国感时的精神。高教授讲到,那些埋头于各自专业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很少激烈地批判中国的文化传统;越是恨不得中国立刻摆脱贫弱愚昧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人,在“五四”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反叛往往最为激烈。
     因此,高教授指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抛弃传统的反传统激进主义,应该得到我们的客观理解。这种理解首先基于“五四”所造就的白话文本身,从语言层面突破了文言文的朦胧感;同时又基于“五四”时期的特殊语境,例如当时反对中医的激烈反传统行为也应看作其时的一种文化策略。
     最后,高教授表示“五四”知识分子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使命感强烈,并没有割断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其所造就的语言及文化范式对当下仍产生影响。高教授的讲座内容贯通古今中西,充实着丰厚的学养学识,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讲座接近尾声时,在场师生就中西文化交流、进化论等问题向高教授请教,得到了细致耐心的解答。

                                            (文:陈柏彤/图:杨文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