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做客武大闻一多讲堂
发布时间:2018-05-02 浏览人次:

4月27日上午,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新诗接受史研究(1917-1949)”高端论坛系列讲座,继续在振华楼举行。著名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先生做客闻一多讲堂,为文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谈《读作品记》”的学术报告。文学院副院长方长安教授主持讲座并为其颁发纪念证书。
首先,洪子诚先生回顾了近年来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介绍《读作品记》的创作背景。2009年至2014年,洪先生三度受邀至台湾讲学。针对台湾学生对大陆文学史感到陌生的状况,先生逐步从宏观的文学史探讨转向具体的文本分析——《读作品记》中的很多内容就是源于他在台湾清华大学授课时的讲稿。
然后,洪先生总结其2002年退休后学术工作的三大变化:第一,针对其过往研究中文本分析太少的问题,将文学史研究重点从宏观转移到微观,特别关注具体作家作品。对于作家作品的选择,先生认为不全取决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高低,而要看能否从中发现一些问题;第二,洪先生非常认同陈平原教授对《中国当代文学史》所作的批评,认为它是一本介于教材与个人专著之间的、有明显裂缝的作品。因此,先生在之后的研究中加入了更多的个人经验与感受;第三,在写作的文体上更多地倾向于一种随笔的形式。这种随笔性的写法也表现在材料的处理中,大段地保留原始材料而不作删减与概括。先生强调,研究者应当将有差异的材料放在一起,以呈现出彼此的丰富性。这项工作的难点就在于能否找到有意义的材料和是否有精力进行大量的阅读。
新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研究者的个人感受和经验在研究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先生认为,没有个人经验的研究是没有生命的,因此他高度赞赏乐黛云先生“有生命热度的学术”,既不否认学术能够解决自我人生的困惑,也不提倡把研究对象变成研究者自身的投影。洪先生说,自己一生受俄苏文艺的影响较大,俄国文学的忧郁气质影响了他的审美方式,契科夫的作品教会他对完满无缺的生活和未来进行质疑,“我是有些虚无,但还没有达到主义的程度”。
讲座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达到高潮,在互动环节,听众踊跃发言,与洪先生积极对话。最后,方长安教授做出总结,讲座圆满结束。此次讲座听众除了武大师生,还有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乃至深圳大学的青年学者,盛况空前,是一场学术盛宴。
(文:明淇;图:杨文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