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谢冕、罗振亚、姜涛做客武汉大学文华讲坛
发布时间:2018-05-02 浏览人次:

4月26日晚,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新诗接受史研究(1917—1949)”高端论坛系列讲座移场于学校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先生、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罗振亚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姜涛老师,同台畅谈中国新诗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讲座由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於可训先生主持,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方长安教授、武汉大学图书馆黄鹏副馆长参与,盛况空前。


主持人於可训教授首先分别对三位主讲人进行介绍,并指出本次活动是一场诗歌盛会,是武汉大学诗歌爱好者的节日,老、中、青三代诗歌理论家兼诗人一同探讨诗歌问题。


接下来三位主讲人分别就中国新诗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畅谈。谢冕教授将中国新诗百年划分为“争取自由”的三十年、“守护自由”的三十年与“愉快”的四十年。中国新诗的本质是“自由”,新诗“用生动、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主观世界”是一种成功。其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是寻找自由,守护自由,最后获得自由的过程。我们应珍惜自由,而不滥用自由。


罗振亚教授指出,关于新诗的现状,“边缘化”和“复兴论”两种观点都只反映了部分真相。四十年来,新诗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它以特定的艺术化方式表现现实与历史,构成了现代中国人的心灵档案。但同时存在“新诗合法性尚未完全建立”、“诗人与现实缺乏沟通”、“伟大诗人经典作品的稀缺”三大问题。


姜涛教授通过回溯历史的方式探寻中国新诗的“未来”,创新性地提出新诗“百年”的概念存在两种理解:“时间框架”与“二十世纪”;进而指出二十世纪的新诗与时代精神存在复杂的纠缠关系,要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变动中把握新诗特殊的位置与功能。他以海子诗歌为例,在把握“触动近三十年中国社会的核心”内在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新诗的魅力与多重可能性。


在互动环节,现场听众踊跃发言,积极与三位主讲人就新诗问题进行交流、对话,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本次讲座通过对中国新诗的历史回溯、现状分析,带领在场听众展望中国新诗的未来。(文:李沛霖/图:杨文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