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伦敦大学詹姆斯.道尼教授来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2018-10-23 浏览人次:

10月19日下午,伦敦大学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系教授James ALan Downie应“区域文学研究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学术团队邀请来我院讲学,讲座主题为“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古今意读(纪念斯威夫特诞辰350周年)”。文学院院长涂险峰教授主持了这次讲座。

詹姆斯教授以20世纪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作品《1984》对于乔纳森.斯威夫特小说《格列佛游记》的类似模仿作为开端,继而在小说背景与当代现实的对应关系中考察了《格列佛游记》的古今双重意解,深入分析了作品在反思语言、重写历史、质疑理性、政治与宗教冲突、信用犯罪等方面的敏锐见解及对这些现象在当代复现和萌生的卓越预见。

讲座首先从《1984》中的“新话”(new speak)引出了《格列佛游记》中拉格多Lagado)科学院及“巫人岛”(Glubbdubdrib)意象在当代现实中的意义——极权者通过捆绑语言来限制思想自由,以及历史作为“被书写”事实的问题阈。然后,道尼教授谈到了主人公游历小人国(Liliput)、大人国(Bmbdingnag)的奇见和它们对于18世纪英格兰、爱尔兰政治现实的影射与反思,这其中的讽刺喻义已超越时代语境,直指当代人在民族及宗教冲突问题上暴露的思维狭隘与局限。而慧骃国(Houyhnhnms)中的“智马”与“耶胡”意象则引发我们对于“理性”之本质意义的新一轮反思,道尼教授对此的结论是:比起意识到理性是我们作为高级生灵的独特能力,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否在正确地对待和使用它。道尼教授认为,《格列佛游记》还借助其犀利而出色的文学讽刺手法预言了资本为经济主导的社会,甚至是全球化时代可能出现的种种危机与问题:西方社会的党派纷争、宗教冲突、贫富悬殊、网络欺诈等,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理想幻景与现实荒凉困境之间的裂痕,和它们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不同表现。但关于对未来的展望,“To think not what to think”的写作意图将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也将行动的主动权留给了读者。

道尼教授对《格列佛游记》的解读既汇通文学经典文本的传承影响,又勾联了文本现实意义的古意今解,让在场的听众在收获丰富的同时思考活跃。交流环节中,主讲人与在场师生就《格列佛游记》的叙述方式、政治喻意和语言反思等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与对话。文学院的陈溪、裴亮、张晶、严靖、宋时磊等老师,和学院博士后、研究生及本科生一起现场聆听讲座与参加讨论。讲座在涂险峰教授的总结与点评中圆满结束。(朱子杰 许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