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法国古典主义美学的复杂图景”系列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18-10-24 浏览人次:

10月17-18日,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文艺研究》副编审张颖女士应邀来我院,就“法国古典主义美学的复杂图景”这一论题做了系列讲座。讲座题目分别为:《笛卡尔美学论的前世今生》、《笛卡尔的激情论与勒布伦的表现说》以及《孟德斯鸠的趣味学》,由刘春阳老师主持。19日上午,就张颖老师前三次讲座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一场题为《古典主义与启蒙之间——法国十七十八世纪的美学与艺术》的圆桌讨论。讨论由刘春阳老师主持,张颖老师引言、冯黎明教授评议,李松、陈溪、黄水石等我院老师,艺术学院王文斌老师、哲学学院刘耕老师,武汉理工大学庞培培老师、湖北大学吴天天老师参与了对谈。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以及湖北大学文史哲专业众多同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讲座讨论之中,气氛十分热烈。

张颖老师17日晚上19:00—21:00讨论了“笛卡尔美学”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一,笛卡尔有无美学思想;二,形而上学同17世纪法国文学关系;三,古今之争的思想史价值。张颖在简要介绍了前·克朗茨时代的思想状况背景后,指出克朗茨从笛卡尔哲学思想中抽剥并转论笛卡尔美学,通过中间项“时代精神”将笛卡尔美学和古典主义美学等同起来,通过笛卡尔、布瓦洛二者思想对观,提出布瓦洛是笛卡尔美学代言人的观点。随后,张颖老师就《论笛卡尔美学》的批判史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克朗茨的《论笛卡尔美学》在学术史上首次尝试界定笛卡尔美学,为美学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影响着后世美学史的书写。

18日上午9:30—11:30的讲座围绕“笛卡尔的激情论与勒布伦的表现说”展开。在本讲中,张颖老师主要从笛卡尔如何论激情及其表现、勒布伦关于“表现”的演讲、勒布伦有意改写笛卡尔的动机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证。最后,张颖老师就勒布伦及其背后的王家学院与笛卡尔的关系做了总结:勒布伦的“表现说”修改了笛卡尔激情论的理论基础,这种改造一方面是画家勒布伦一以贯之的面部研究的延伸,另一方面是院长勒布伦对外部制度压力的应对之策。在这个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美学案例中,哲学与艺术其实走在既交叉又分离的道路上。

张颖老师在18日下午15:30—17:30讨论了孟德斯鸠的“趣味学”相关问题。她主要从文献说明、催生《论趣味》的三个契机、趣味的定义、趣味的标准、艺术的规则等六个方面展开讲说。张颖老师指出,孟德斯鸠的“趣味学”,既为我们认识孟德斯鸠思想的复杂性补充了关键材料;也为法国贡献了并不逊色于休谟的趣味学说;它所体现的孟德斯鸠美学以古典主义和理性主义为主要立场,这种初具现代形态的理性主义美学,将趣味判断作为灵魂的一种认知活动,支持趣味的普遍标准,积极容纳审美经验中的未知及其给审美主体带来的惊异感。

19日上午的圆桌讨论,既是对前三个讲座的回顾性总结,又开拓并深化了相关议题。作为引言人,张颖老师首先对主题“古典主义美学与启蒙之间”的“之间”一词做了说明:就美学而言,启蒙时期的美学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种过渡性的混合特征,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在这个系列中将十七十八世纪的美学混合着讲的原因。

特邀评议人冯黎明教授指出,张颖老师的讲座让我们对美学史、艺术史中不被重视的部分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梳理的过程中揭示出了审美主义艺术的发展,呈现了文学精英们对“美是什么”的回答以及他们在审美观念上的变化。因为此前,艺术的认知功能占据主要地位,而十七十八世纪艺术开始转向了审美。然而,当我们把握这些变化时,不要忘记其后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体制性的问题。即市民社会的崛起、漫延和扩张,尤其是文学沙龙的出现,导致了审美主义艺术观念的生成和人的审美能力的提升。

黄水石老师对张颖的系列讲座以及其在学术研究中对材料的深刻挖掘和充分运用的能力表示赞赏,提出“从美学史到考古学的张力之间”的问题,谈到以考古学的方法对美学史进行书写,对前美学意义上的美学进行理解,在根源的追溯上导向对社会文化的思考。对于“笛卡尔的精神影响在先,还是时代文化观念影响在先”这个问题,黄老师给出“如何在二者的相关性中,切入对笛卡尔的讨论”的启发。

吴天天老师认为,有必要将视线往后推,推至现在,从而思考“启蒙”。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而“理性”又是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恰恰是与启蒙主义相反的一些因素促成了启蒙思想,这表现出“启蒙主义”本身的矛盾性和过渡性。启蒙思想中超越了古典主义的那部分批判的、对立的因素,是我们反思启蒙的一大助力。同时,启蒙主义之于古典主义的进步因素,或许可以参考法国之外的外来思想的影响,如同时期的英国经验主义。

李松老师谈了对张颖老师系列讲座的三点感想:第一,要把握一种原点解读、再提出论点的研究思路。第二,古典主义在中国如何实现本土化?法国的古今之争与中国历史的厚古薄今现象有相近之处,将二者进行比较,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反思,发现西方文论对中国的意义。第三,启蒙文学在路上。

庞培培老师提出标准界定的问题,即我们是否可以界定法国那个时期的思想就是“理性主义”?另外,“古典主义”又如何界分?它们要如何处理另一侧反面的情境?

陈溪老师谈了在方法上将文学、艺术、美学纳入知识史的想法。笛卡尔处于一个前美学时代,这个时代有许多复杂因素,也有许多可供吸收的养料,最大的价值不是判断有无笛卡尔美学,而是从笛卡尔哲学(主义)中抽取需要的部分,去建构美学的体系。

王文斌老师从影视专业的角度来谈,提出影视领域对美学的忽视问题,希望在进行影视文学的研究时,研究者们能对作品中的美与艺术加以重视。另外,王老师提出了“人类文明史是否处在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当中”的问题。

刘耕老师思考的是一种新的美学史的写作方式问题。他认为,张颖老师的研究思路是回到一个时代,去揭发一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原初状态。如果我们与之对比,思考同时代的中国在发生着什么,会看到很多东西。(刘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