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谢波应邀来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2019-04-08 浏览人次:

41-2日,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谢波应邀做客我院,就“阴”这个中国思想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展开了交流讨论。41日下午,谢波博士做了题为《观念的暗处:“阴”在早期中古中国超越性实践中的多元表达》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松主持。

报告伊始,谢波博士就如何对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诠释基于儒家理论体系建构的诠释体系对于女性形象的阐释有什么问题超越性实践中的女性形象意味着什么等几个问题与在场的师生展开了讨论。她认为当我们提到女性时,可能包含四层意思:自然性别、象征性表达、象征性表达与自然性的混合,以及被社会文化定义的角色。而现有研究关于女性形象的诠释是简约化的,是基于儒家伦理语境中完成的。事实上散见于大量儒家经典之外的女性形象没有得到系统性注解,甚至被误读;如果我们想丰富、纠正、重新定义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超越性实践是不可忽视的。随后,谢波博士对两个概念进行辨析,并认为超越性实践中,如道教所追求的是对于世俗秩序突破,以实现与道混融的超越,而非一般意义上的长生不老。在这种超越性实践中,“阴”及其所表征的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早期中古中国超越性实践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学分析及对超越性传统的再审读、再定义,她揭示了女性作为阴这一概念的象征性表达,所体现的暧昧性、复杂性与多元性。这一发现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宗教史、社会史、文化史是不可或缺的维度与视角。她总结说,我们总是倾向于为研究对象建构起某种内在的、一以贯之的连续性,而事实上这些文化观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及表达往往是散见的、断裂的,但同时又鲜活的、存在于日常中的,是一种组合性的表现,而并非连续性的存在。在我们研究这些飘浮在表面的、处于聚光灯下的散见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故事的同时,潜藏于暗处的“阴”不应该被我们忽视。

讲座现场

42日下午,围绕谢波博士所报告的早期中古中国超越性实践中“阴”的暧昧性,组织了一场圆桌论坛。邀请到了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冯黎明、曹建国、吴光正,武汉理工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杨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吕博,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杨波,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葛刚岩、李松、刘春阳,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师沈庭,武汉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钟志辉,商务印书馆编辑李学梅博士参与讨论,论坛由刘春阳主持。谢波作为引言人,阐释了她的观点,在她看来,作为古代中国思想来源之一的,历经累世的意义迭加之后,本身成为了一个诠释性的框架,得以被填充不同的意义,并沉潜于纷繁不经的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直接经验中,我们能够掌握的只是不断变化着的象征性的表达。在过往的研究中,我们习惯于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设想一种一以贯之的连续性、整合性,但实际情况则并非如此,是散见的、纷繁的,鲜活的,为文化共同体所有成员共享的,它不同于我们此前建构的历史的相对单一的连续性。对于历史文化图景的此种反思,要求我们以不同于以往的方法论和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似乎已经非常熟悉的某些话题。

圆桌论坛现场

冯黎明教授首先对谢波博士的发言进行点评。他特别提到葬礼这一仪式,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是对世俗有限性的摆脱。另一方面,他也建议谢波博士注意中国式符号体系的构建方式并非线性的,从女性再到这一过程不是逻辑的延伸,而是几个概念的纠缠,因此在借用西方的理论来阐释本土话语时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

吴光正教授认为,西方理论是建立在其宗教学与社会学的推演之上,与中国语境的表述难以衔接,而近些年来以西方模式来研究中国哲学问题,始终存在隔阂;另一方面,他也建议谢波博士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论证阴阳的辩证关系,而不仅仅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

曹建国教授提到六朝时期很多志怪小说文本产生于特定的政治语境,如何将道德属性、政治属性与宗教属性区分开来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他提醒谢波博士注意材料的文本来源,在引用的过程中注意区分和界定不同的意象。

武汉理工大学杨杰副教授表示赞同以上发言者的观点,即从女性的逻辑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他认为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要兼顾到的方面。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张杨波副教授从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单一的文本可以有很多角度来阐释,而文本与文本之间则可以建立互证,将静态与动态的角度相结合来探讨这一问题,会使结论更具说服力;此外,他以社会学研究为例,指出借用西方理论框架来探讨中国本土问题有时会有所疏漏,这也是国内人文学科研究所处的困境之所在。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吕博副教授对谢波博士将西方抽象理论与中国原生态概念相联系的研究尝试表示理解,同时,他认为道教系统所颠覆的不仅仅是阴阳的秩序,还有各种等级的秩序,而在佛教系统里又是如何看待阴阳秩序,这一问题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

武汉大学文学院葛刚岩副教授则指出,不同文化领域中女性地位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哲学流派解决的哲学问题不一样,如儒家解决的是社会问题,此时男女作为一个对立面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导致地位不同;而在道教的哲学范畴中,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男女之间地位差异并不明显。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沈庭讲师对哲学研究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不一定是哲学理念先于实践,有时候恰恰相反,逻辑来自于实践的宗教情感与道德需要;另一方面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关注民间宗教与上层宗教的区别这一维度。

武汉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钟志辉以民歌与乐府诗歌为例,认为在中古时期对女性形象的表达是非常丰富的。同时,他还表示对于唐代青楼文学中将妓女比作仙女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并期待着后续的研究。

商务印书馆编辑李学梅博士首先区分了尊敬与敬畏的区别,并以古希腊时期人性的觉醒类比,对中古时期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女人所扮演的角色在人格上是否同样能够达到超越性的境界这一点表示怀疑。

最后,武汉大学文学院刘春阳副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他指出这些日常的、散见的事物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而这些现象恰恰更具有生命力,对于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艰难,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三个小时的讨论过程中,各位参与讨论的嘉宾各抒己见,就志怪小说与道教实践中女性形象的描述及其背后的概念表达这一问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话,气氛十分热烈,对于推进此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悉,本次活动是由文艺学教研室牵头、文学院支持的“讲座—圆桌论坛”系列活动的第二次尝试,志在将该活动打造成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每年拟邀请1-2位中青年学者就其所开展的研究进行交流,标准是被邀请人有较为成熟的书稿,较为前沿的研究,这种前沿性可以体现在所研究内容上,也可以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形式为被邀请者做1-2次学术报告,然后邀请相关领域、相邻学科的学者们围绕报告进行交流讨论,将讨论办成一个节奏紧凑、主题集中、视野开阔的跨学科的小型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