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崔希亮教授做客武汉大学文学院
发布时间:2019-04-28 浏览人次:

2019418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前校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崔希亮教授莅临武汉大学文学院,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语言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讲座,该讲座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素养系列讲座之一。文学院院长涂险峰教授出席讲座并致辞,萧国政、赫琳、阮桂君、郭婷婷、黄晓春、陈练文、王玥雯、王统尚、欧阳晓芳、李佳、覃业位、李广宽等上百位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崔教授介绍了语言研究的两种取向:从理论出发的研究和从问题出发的研究,本场讲座主要介绍了从问题出发的语言研究。崔教授首先讲述了几个亲身经历的 “语言小故事”,如北京司机常挂在嘴边的“好嘞”,被外国留学生听成了“好累”,从而造成了误解,以此来告诫同学们要有问题意识,眼中要看得见问题、心中要想得起问题,并且学会如何判断问题的性质、懂得问题的研究价值,然后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以及从问题到理论的路径。

其次,崔教授从现实生活、前贤著作、理论思考、同窗讨论和第二语言学习五个方面,以举例分析的方式,用大量鲜活的语言学例子,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发现语言研究的问题。例如,“还是生一个好”的重音不同会造成歧义,这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我爸我妈”和“我的狗”中“的”字的领属关系使用情况不同,既有人用可让渡与不可让渡的理论解释,也有人用距离相似动因解释,但二者都无法完全解释该问题,还可以继续研究;“领袖”“首脑”“头儿”等词语中蕴含着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的问题。

接下来,崔教授从语音、语义、语法、篇章、文字和语用六个角度说明了语言学问题的选题范围,并分别加以举例说明。例如,从语用的角度来说,“老师,你媳妇儿没在家?”这句话涉及到了词语使用的得体问题,“媳妇儿”这个词应换成“夫人”或“太太”,否则不够得体。

随后,崔教授举例介绍了一些语言学的理论问题,理论问题包括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个方面。例如,语言与思维属于语言学的宏观理论,崔教授认为,人的思维可以离开语言,如人在“一念之间”可以想很多,但是却没法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不过这个问题目前没法证实也没法证伪。再如,《走向认知语义学》一书中提到了物象的涉身属性,涉身论属于语言学的微观理论。如“他在树上看见一只鸟。”这句话有两解,可以理解为“人在树上”或“鸟在树上”;而“他在树叶上看见一只鸟。”这句话只能理解为“鸟在树上”,说明人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其对物象的理解。

最后,崔教授从语法问题、形式和意义、语序问题、情态问题、感叹词问题、动词与宾语的配位等角度,列举了一些语言研究的问题。例如,“大圆脸”“大胖脸”“圆大脸”所体现出来的多重定语顺序问题,与人的可预期性的高低问题有关;“铺沥青”和“铺马路”,“盖被子”和“盖肚子”,与语言的凸显的问题有关。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积极发言、踊跃提问,崔希亮教授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解答,讨论气氛非常热烈。“留心处处是学问”,崔教授在讲座中列举了大量丰富、鲜活的语言研究论题,这些研究论题离不开崔教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用心观察、记录和思考。

讲座结尾,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阮桂君副教授做了总结,指出语言事实研究是一辈子的事,夯实基础、问题意识、多元发展,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此次讲座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系列讲座之一,旨在通过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为学生们打开研究的视野,树立国际的眼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图/卢丽洁;文/陈语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