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晚上,应“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活动之邀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罗曼玲教授在文学院215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古叙事文学研究的中西差异》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吴光正教授主持,文学院程磊老师出席。
罗曼玲老师任教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1995年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士学位,1998年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与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世纪研究所核心成员,曾任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助理教授,华盛顿州立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系助理教授,罗德学院现代语言与文学系访问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古中国文学与文化。
讲座开始,罗老师指出中古叙事文学的研究源远流长。二十世纪以来,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基础,中国学者多以“小说(fiction)”为框架来探讨故事的艺术性,即文人作者在具体作品里表达的文学技巧、艺术创作、语言风格等,并评价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西方学者则慢慢脱离“小说(fiction)”的研究框架,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批评。罗老师将“反fiction”的学者分为“非文学研究”和“文学研究”两类。“非文学研究”中以Robert Campany(康若柏)、Robert Hymes(韩明士)为代表,“文学研究”则以Leo Tak-hung Chan(陈德鸿)、 Alister Inglis(阿历斯特·英格尔思)、Glen Dudbridge(杜德桥)等人为代表。另外,Paul Rouzer、Linda Rui Feng(冯睿)以及罗老师在两种争论之外进行其他方面的探索。通过学术史的回顾,罗老师让我们了解到欧美学术界研究新进展和新趋势,并强调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回归文本本身,脱离固有的研究模式,找寻新的解读方法,推陈出新,做出新的贡献。
吴光正老师总结指出,罗老师的讲座对近三十年中国古典小说进行了学术史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抓出了每一部专著的核心概念,值得同学们借鉴。同时,我们发现以前学界的研究思路遮蔽、掩盖了小说的真实面目,西方学界对于志怪小说、志人小说、笔记小说的研究已经推翻了之前的研究思路,采用了新的研究模式,回到文学创作本身,寻找到了新的解读方法。
讲座讨论过程中,同学们踊跃提问,罗老师热情而耐心的解答了同学们的困惑,整个讨论过程持续近一个小时,同学们热情不减,现场气氛热烈而轻松。
本次讲座系“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活动系列讲座的第二十四场。该活动由武汉大学人事部、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大学“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跨学科团队承办,以“回归历史语境,探寻传统文学的文学传统;参与学术对话,探讨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因应新技术新媒体,探寻新文科发展路径”为宗旨,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来武汉大学举办专题讲座。跨学科团队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文新教授出任顾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吴光正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余来明教授、历史学院申万里教授、文学院鲁小俊教授组成执行团队。(文/吴岳聪;图/廖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