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梦里寻诗千百度
发布时间:2016-06-27 浏览人次:

——记张海鸥、钟振振先生的诗词讲座

古典诗词具有非凡的魅力,难以捉摸,又惹人思索,能有一二所得,便让人心神摇曳。古往今来,被这诗的精灵所魅惑之人,“捻断数根须”者、“一吟双泪流”者,又何止以千百计?或者苦苦吟诵练习诗词的创作,或者在思索与考证中寻得与前人诗魂的刹那契合,都是今人寻诗的路径。6月21日下午2:30,中山大学的张海鸥教授和南京师大的钟振振教授在文学院会议室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述他们在诗词创作和理解方面的感悟。讲座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主持,部分文学院研究生参加了本此讲座,座中多数都久闻二位教授声名,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张教授原定的讲题是“当诗发生并出场”,这讲述诗意如何萌生并且绽放成诗歌的过程原本就十分抽象且个性化,但张教授兴致高昂,选择了更加感性又激情的方式诠释他的寻诗之路。
时值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比赛评奖结果出炉,还未曾发布,张教授展示了优胜作品,与同学们共同品赏。诵至“待君重赴西窗约,各抱红尘一段痴”、“轻扬体态,断蓬踪迹,飘零意绪”、“我无我处天真在,材不材间大用留”等文思细腻、用典出新、诗心别裁的佳句时,张教授大加赞赏,并点出其中妙意所止,推想创作时的种种情景。张教授慧眼如炬,兼擅朗诵,一篇篇佳作在他口中更显光华灿烂,座中无不赞叹。
佳作赏毕,意犹未尽。张教授拿出自己十几年来创作的诗篇和散文与同学们分享。在张老师笔下,校园风景、人文往事、亲友送别等无不入诗,工作生活之余写就《康园八景》、《康园十咏》、《康乐园记》、《寻梦康乐园》等近百篇诗文。他对中山大学康乐园爱得深沉,爱得无怨无悔,愿意成为其中“晚秋的一帧枫叶”、“清晨的一片羽毛”,亦或是“燃烧的血与火”,但于康乐园,“我无言的淡泊 能否驻你惊鸿一瞥”、“也许——也许你根本就不知道我”,这样的低微与热望,正是热恋的温度。张教授朗诵着一封封写给康乐园的情书,其深情感染着每一位听众,他正是以自身为例,鼓励武汉大学的学子也以诗眼看珞珈山,以诗心爱珞珈山,以诗笔来写珞珈山!
和张海鸥教授感性的展现形成了鲜明对比,钟振振教授从十分冷静而且理性的角度讲述了他的寻诗之路——通过文本细读来避免诗词误读。
文本细读,西方称为Close Reading,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钟教授为所有的文学研究者勾勒出一条研究文学的路径:从作品出发,由点到面,了解作品与作家背后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到作家、作家群,甚而流派、文学史。所有的信息都要从中生发,文本是这一切的基础,足以见其重要性。
为什么在诗词研究方面,尤其要注重文本细读呢?钟教授指出,这和诗词本身的表达方式紧密相关。虽然和散文、小说、戏剧相同,诗词也可说理、抒情、写景、议论甚至讲故事,但限于诗词篇幅短小,这种表达方式极具技术含量,可以说是字字如金。钟教授幽默地比喻道:“诗人写诗时如同穷人攥着口袋里的钱,要用在最必需的地方”,而省略便会使作者和读者的信息不对称,“就像女孩子穿高跟鞋,为了看起来高挑窈窕而牺牲掉了舒适度”。这既是诗词理解的障碍,也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中国的诗歌往往讲究含蓄,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有话不好好说,要绕着圈、拐着弯、从侧面、从反面来说,要说一半留一半”,用各种方法来追求这种含蓄又精巧的表达效果。白居易的诗歌“老妪能解”,却在文人雅士中评价不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白居易明白晓畅的诗句并未给读者留下太多解读、回味、思考之处,挤压了读者参与审美创造的空间。
钟教授指出,作者设置了阅读的障碍,若是读者学识积累不足,就很可能误会作者的原意。作为普通的读者,若是从诗词中读出美丽的误会倒也无伤大雅,作为研究者,我们应当尽可能还原作者创作时的本义,科学性、精确性才是我们诗词解读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站在诗人的角度来理解,用诗性的思维来揣摩,努力将其中漏掉的信息填充进去。
下面钟教授举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和“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的几种理解思路作为例证来说明文本细读的路径和实践价值,而讲座中最精彩的例证是钟教授对于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的解读。“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对此短短四句诗,各名家的理解大多数是“中原的父老相亲们不能忍受金朝压迫之苦,想要回到南方的故国,羡慕不会说话的鸿雁,还能够一年一度回到江南。”钟教授认为这样的理解是典型的以散文思维解诗歌,其问题在于,南宋并不是中原父老的故国,那么“中原父老”为什么要到南方去呢?正如范成大在《州桥》中所谓“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他们世代都生活在北方,对于南宋朝廷的期盼是发兵解救他们,而不是回到故国。
那么如何正确的解读这首诗呢?这就需要更多学识积淀来帮助理解了。钟教授暂且将这首诗搁置一边,引导同学们阅读《晏子春秋·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史记滑稽列传·郭舍人计救乳母》,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谏者通过正话反说的方法增强表达效果以达到目的。回到本诗,钟教授将诗歌理解为:“(杨万里)训斥中原父老不要空谈,遇见君主的使节就哭诉不住。你们看那大雁不会说话,却懂得要年年飞向南方”,这里隐藏的意思是批评中原父老只知空谈,却不付出实践投奔南宋。杨万里真的是在责备百姓吗?显然不是,诗中荒唐的逻辑和前两则历史材料如出一辙,先以中原父老说事,背后犀利的矛头却指向南宋掌权之人,目的是劝谏当权者放弃偏安一隅的苟且,发兵向北收复失地。如此解读可谓合情合理,而且比别家的理解多了几重曲折和深度。正如《宋诗精华录》的著者陈衍评价杨万里诗:“他人诗,只一折,不过一曲折而已;诚斋则至少两曲折。他人一折而左,再折又向左;诚斋则一折向左,再折向左,三折总而向右矣。”
讲座的最后,尚永亮教授作了总结。张海鸥教授和钟振振教授分别从诗歌创作和诗歌解读的角度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激情澎湃,或者严谨冷静,座中学子们表示得到文学研究和学习中的许多启发,获益良多。

(撰稿人:文学院研究生 许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