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中国现代文学辑佚的学术规范与价值判断
发布时间:2016-10-18 浏览人次:

《新华文摘》2016年第16期全文转载了文学院金宏宇教授的学术论文《中国现代文学辑佚的学术规范与价值判断》,该文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也有转摘。该文是作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学研究”的阶段成果,是现代文学界第一篇系统研究辑佚实践及其学术规范的论文。

文章对中国现代文学辑佚的学术规范与价值层面进行了详细的论析,旨在梳理辑佚经验和技术的同时,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辑佚学层面的系统总结和整体研究,从批判思维角度去质疑、追问和审思已有辑佚成果,以期为现代文学辑佚学的建构提供了经验、知识和理论的准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古今异同;二、发现的技艺;三、二重批判;四、著述形态。

文章首先从古今异同着笔,阐述古典文献辑佚与现代文学辑佚的异同。古典文献的辑佚是指原书亡佚但又残存于他书,辑佚就是辑出这些散佚文字以恢复原书或部分恢复原书。现代文学的辑佚往往针对的是“集外”文。古典文献的辑佚往往具有时代的间隔,即本朝为前朝辑佚。现代文学的辑佚在同时代就已经开始且作家本人就已参与。人们谈到古典文献辑佚书的通病不外漏、滥、误、陋。要避免这些弊病,自然应标举它们的反义。现代文学辑佚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是“求源”、“求原”、“求流”、“求全”、“求真”等。能遵从,即可避免“漏”、“滥”、“误”、“陋”之病;能做到,还须借助版本、校勘、辨伪、考据等多种学问。

其次,作者认为现代文学辑佚是一种发现的技艺。不同于古代辑佚的“书海寻书”,主要是“刊海寻书”,这使得辑佚有些像侦探探案,但也可以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技艺。一是从判定报刊和佚文的性质入手,现代文学辑佚的重点要转向一些“综合性”、“边缘性”、“非文学性”、“政治性”等性质的报刊。二是追踪线索,作家和某些亲历者提供的线索或其他线索皆可能成为发现佚文的凭借。三是由笔名而发现佚文,漏掉作家的一个笔名,意味着署此笔名的诗文的散佚;新发现作家的一个笔名,也意味着大批佚文的重现。四是通过作品的广告去发现佚文,现代文学作品单行本和现代文学报刊上发表的大量广告文字的一般都是匿名的,所以大多沦为佚文,现代文学广告能为现代文学佚文的发掘、整理提供线索。

接着,作者站在一种理性审思和批判的视角,提醒在发现佚文的喜悦之中要对辑佚的学术规范层面和价值层面进行二重批判。学术规范层面的批判是指对辑佚中出现的漏、滥、误、陋等不规范现象的批判,进而建构辑佚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对辑佚的第二重批判是其价值层面。辑佚虽然是一种反经典化的学术行为,但有助于作家及其写作的相对多面的、完整的历史叙述,并进而丰富、调整乃至重写整个现代文学史。

最后,作者还归纳了一些有价值的辑佚学术实践所转化的不同的著述形态。如佚文单集、拼合型佚文集、佚文论等,都将有益于现代文学辑佚学的建构。

金宏宇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关系研究、现代文学文本与版本关系研究、现代小说研究等。在现代文学版本批评和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现代文学史料批判学方面卓有建树。出版有个人专著《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新文学的版本批评》、《文本周边》、《文本与版本的叠合》、《朴学方法与民国文学研究》等,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系列学术论文。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多种项目。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种奖项。 (梁月、罗先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