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楚地话楚声:武汉大学文青社第2期跨学科读书会在我院举行
发布时间:2018-11-26 浏览人次:

2018年11月24日下午,武汉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学社跨学科读书会第2期在文学院218会议室举行。本期活动由复旦大学青年学者罗剑波教授主讲,题目是“关于早期的几种《楚辞》评点本”。由武汉大学文学院谭新红教授主持对谈,历史文化学院薛梦潇副教授、古籍所李寒光特聘副研究员、李广宽老师等展开对谈,以及来自文学院、历史学院、国学院的30多名青年教师、学生共同聆听了这次报告,并与罗教授对话讨论。


谭新红教授首先介绍了主讲人的学术经历。罗剑波教授是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哲社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基金等多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编著4种。在国际学术交流上,罗教授曾先后赴早稻田大学、台湾大学、澳门大学、延世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


报告伊始,罗教授从“评”和“点”的概念入手,指出评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样式,通常表现为眉评(批)、旁评(批)、夹评(批)、尾评(批)、总评及圈点等多种形式,且于作品有很强的依附性。然后,罗教授梳理了评点的源流,认为评点起于南宋的说法较为可信,评点的诞生是在古代的经学、章句之学、史学论赞、读书方式、文章选本以及科举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南宋以后,评点风气在元明之际延续开来,终于在明中叶时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罗教授特别强调,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小说、戏曲领域,对诗词曲赋的评点研究较少,直到近年才有所开拓,但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紧接着,罗教授介绍了早期的《楚辞》评点。认为万历之前以楼昉的《崇古文诀》为代表,但只是简单地将经典注本的话语引入评点本,尤其是照搬朱熹《楚辞集注》的内容,还不算成熟,意义十分有限。《楚辞》评点本真正兴盛是在万历年间,最终在天启年间达到高峰。在明代早期众多评点本中,罗教授着重讲述了万历十四年(1586)冯绍祖重刊的《楚辞章句》。讲述先从冯绍祖本人的家学渊源、交游状况、文学观念,以及受《史记评林》《汉书评林》影响等多角度分析了冯本产生的背景。最后,罗教授高度评价了冯本多元化择取、读者本位以及批评史意识所具有的《楚辞》学价值与评点学价值。


最后,罗教授又重点以凌毓柟本、闵齐伋本《楚辞》为例,探讨其与冯绍祖本间的关系,以及万历间《楚辞》评点的内在递延脉络。而在这种脉络中,又透露出“注评结合”从“以注为主”向“以评为主”的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在天启年间达到高峰、趋于成熟,这方面又以陆时雍《楚辞疏》、蒋之翘刊《七十二家评楚辞》、张凤翼《楚辞合纂》、来钦之《楚辞述注》等评点本为代表。


在互动环节,现场的青年教师及学生与罗教授展开讨论。历史学院副教授薛梦潇从政治环境、历史情境以及古书集注传统出发,提出了几个新颖的问题;古籍所教师李寒光反思了以往目录版本学研究对套印本、评点本的忽视,强调了新思路、新方法以及跨学科交流的重要性,指出了此次讲座在论文选题与研究上的指导意义。前来学习的本科生、研究生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此次跨学科读书会活动,长达近3个小时,现场气氛轻松而热烈,大家获益颇丰。(文:向放/图: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