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巴黎七大中文系主任张香筠教授在我院举办讲座
发布时间:2019-03-01 浏览人次:

2019224日,巴黎第七大学东亚语言文化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文系主任张香筠教授应邀来到我院,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从副文本回到文本:试论鲁迅对翻译读者的预设与期待》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方长安副院长主持,文学院于亭副院长、张箭飞教授、金宏宇教授、青年教师叶李、余蔷薇、部分研究生及本科生到场聆听。

在本场讲座中,张教授通过对鲁迅先生翻译著作《月界旅行》、《域外小说集》的副文本及正文本内容举例分析,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以及罗兰巴特、萨特、Laurence Venuti等学者观点,独辟蹊径,从鲁迅先生对待读者的态度入手,展现鲁迅先生翻译思想的巨大转变。

首先,张教授引入罗兰·巴特关于“作家与写作者”的观点——作家写作出于生命冲动,而写作者写作则为阐述观点和想法,并将该观点迁移运用至翻译领域,提出“译者偏于写作者”,并借萨特“任何精神产品都包含对其预设读者的形象”的观点引出讲座主题——鲁迅对翻译读者的预设与期待。

接下来,张教授通过对鲁迅早年翻译著作《月界旅行》中正、副文本的比较分析,探究发现鲁迅先生对读者的预设身份偏向通俗读者,文本也仍然采用用章回体、评点等传统文学形式,体现了鲁迅先生有意识牵制读者、注重译者隐形化的早期翻译思想。

随后,张教授展开对鲁迅翻译思想转变后的翻译著作《域外小说集》的文本分析,体现其对读者预设身份转变为“甲类读者”(即高水平读者),文本翻译注重尊重原文文法,翻译思想也由发生巨大转变,由“刻意牵制,译者隐形”转化为“尊重原文,容许差别”。张教授在阐述其研究所得时,借助布莱希特的戏剧思想转变,介绍法国哲学家Cassin“不可译”观点,引用显形翻译、隐形翻译理论,并结合时代背景、鲁迅生平进行有力论证,旁征博引,视角独特。

最后,在互动交流环节,方长安教授指出鲁迅在翻译中内化了“人”的确立,张箭飞教授引入博尔赫斯“以翻译为载体”的文体试验观点,于亭教授提出将鲁迅翻译思想的转变与中国近现代学习西方态度的转变相类比的新角度,金宏宇教授提出合作全译热奈特作品的构想,学生提出以后现代主义视角思考鲁迅翻译等问题,张教授均予以积极回应及耐心解答,现场气氛轻松热烈。

文:何叶涵  樊星 / 图:李沛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