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郭英德教授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使命
发布时间:2019-05-28 浏览人次:

522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英德先生应邀而来,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使命”为题,为文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陈文新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郭英德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总结出古代文学研究的三条路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匠心独运。所谓古为今用,是从中国古人对文学文本、文学现象、文学历史的研究成果中撷取一些有价值的概念和命题,创造性地转化、发展它们。五四以来,传统和现代的对接、转化始终是学人们关注的问题:“以外释中”者采用外国的理论方法和话语策略系统化、条理化阐释中国古代文学的概念和命题;“以今释古”者运用现代话语重新阐发传统文献和文论;“以点到面”者直接论说古代文学的概念与命题所蕴含的传统意义,进一步揭示其跨时空、跨文化语境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内涵,使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所谓洋为中用,就是从外国人文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借鉴概念和命题,构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直受到“外来话语”的支配,造成了“比附”之弊。要想利用好外国资源并与之形成对话,应深造熟思,透彻理解“西学”,将之融入自身的学识中,以达到“生肌补气”之效。而匠心独运,则是将前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汲取中华传统的文化资源,一方面借鉴外国丰富的文明成果,贯通古今,打通中外,建构中华文化自身的理论框架、学术话语和叙述方式。

郭英德教授点明了古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阐释困境:当我们阐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概念与命题时,不得不借助“现代思想”和“公共话语”,即必须运用“西方思想”和“西方话语”。古代文学研究者要想既原汁原味地保持这些概念和命题的本来意涵,又能使它们顺畅地进入国际对话、产生影响,就必须立足中国立场,在贯通古今、打通中外的前提下,进行核心价值观、核心方法论的开发,经由对文学心理、文化精神的深刻体察与明晰揭示,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文化融入世界古今文学、古今文化的总体格局之中,重建“文学的世界”“文化的世界”。这正是古代文学研究者应有的文化担当。

郭英德教授的讲述既有对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概括、总结,又辅以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等学人的研究个案,使听众获得了对所提及的研究路径的具体、生动的认识。讲座后,郭英德教授回答了听众们的积极提问,分享了自己关于中国古汉语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海外汉学界研究动向的一些认识和理解。这场讲座,不仅可见郭英德教授对治学方法的深刻见解,更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古代文学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使命感。到场师生深受触动,受益匪浅。

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筹)会长、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筹)副会长等。曾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香港大学访问教授或客座教授。2000年入选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典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等多项。出版学术著作《明清传奇史》等2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图文:张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