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青年学者协同创新联盟副会长,《中国语情月报》主编,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首批70后学者学术创新团队“语言应用研究跨学科创新团队”带头人。2010年入选武汉大学“351人才计划”,被聘为珞珈青年学者。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2-4月任法国巴黎七大客座教授。2016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网“魅力人物榜”。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和应用语言学,在汉语句法研究、中文信息处理、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等方面推出了重要成果。出版《现代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动词句同义句式研究》等学术专著4部,主编1部,发表《先秦“被·动”式、“见·动”式再认识》《“从小”语义指向的计算机识别》等论文60余篇。资政报告《努力建构合适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得到教育部领导批示,并被《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2016年第7期采用,同时11月得到教育部语信司采纳,并收入《中国语言生活要况(2016)》,并被录入教育部内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收入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要况( 2016 )》。近20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专业学术论文选集、EI、CPCI全文转载、摘录或检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语委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武汉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讲《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主持湖北省教改项目1项,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三)、武汉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奖,被评为“湖北省学士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和“武汉大学先进女教职工”。
代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