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晚,南开大学杰出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查洪德教授,以及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胡传志教授,应邀来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学。讲座由武汉大学文学院钟志辉副教授主持。
查老师的讲座题目为“重说元代文学史”。讲座伊始,查老师点出元代文学研究存在“三大遮蔽”,分别是:“华夷之辨”的意识形态偏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线性史观、过度强调政教功用与道德评价的批评标准。紧接着,查老师指出元代文坛具有“文倡于下”的创作转向、“雅俗分流”的审美格局、“华夷一体”的文化融合三大特征。从成果来看,元代以“众体皆备,气象恢宏”的成就,完成了诗、文、词、戏曲、小说并立的文学基本格局,为明清文学的繁荣奠定基石。查老师强调,元代绝非文学史的“断层”,而是传统与变革激烈碰撞的熔炉,只有回归文献、打破“遮蔽”、重审多元,才能发掘出元代文学百花齐放的真实生态,才能理解元代如何以文化包容力凝塑中华文学基因。
胡老师的讲座题目为“宋金四大家与南北文学交流”。胡老师以辛弃疾、范成大、杨万里、元好问四位重要文人为切入点,探讨多政权分立时期文学的南北交流实际。辛弃疾早年师承金国丞相蔡松年,是为辛词豪放风格的重要源头,南渡后辛词不仅推动了南宋词坛的革新,更通过民间渠道北传,影响了金末元初的文学创作。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其《揽辔录》及72首纪行诗,是为南北文学互动的珍贵见证。诚斋体在金国文坛接受的代际分化则揭示出文学传播不仅依赖文本质量,更受制于时代精神与地域文化心理的深层博弈。元好问主张超越华夷之辨,以文化认同统合多元族群,其《中州集》不仅保存了金代文学遗产,更通过收录汉族与女真族诗人作品,构建了中华一体的文学史观。
主持人钟志辉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钟老师指出,查老师对元代文学与文坛作出鸟瞰式梳理,澄清了以往我们对元代社会、文人、文学的“偏见”,尤其是“文倡于下”的概念和元代诗学先导地位的提出非常具有启发意义。而胡老师的讲座则通过宋金时期的四个典型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南北文学交流的研究理路,将文学发展、演进与文人的地域流动联系在了一起,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在座师生踊跃发言、提问,就讲座主题与研究方法等问题与查、胡二位老师积极互动,二位老师一一予以解答。本次讲座气氛热烈,在与会听众的热烈掌声中圆满地落下帷幕。
(撰稿人:孙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