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晚,应武汉大学辽金元诗文论坛暨“元代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学术研讨会之邀请,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与四川大学饶龙隼教授共同做客武汉大学文学院,分别作题为《中古的诗意——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体制及其诗史阶段性特点》《漫谈古代中国西南文学场域》的专题讲座。本场讲座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汪超教授主持,武汉大学鲁小俊、李会玲、钟志辉、王启玮等老师与北京语言大学刘青海老师出席了讲座。
钱志熙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古典学平台负责人,兼任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歌史及其相关文化背景的研究,出版专著十余种,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另获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等多种荣誉。
饶龙隼教授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俗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筹)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监事。饶教授长期从事上古及元明时段文学思想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出版学术著作7部,曾获上海市宝山区拔尖人才、王宽诚育才奖等多种荣誉。
钱志熙教授在讲座的开端即指出:魏晋南北朝是文人诗传统确立的时期,其诗歌在汉乐府民歌基础上发展,文人又广泛地吸收了诗、骚的艺术养料,形成以五言为主的体制。《诗经》、楚辞、汉乐府虽皆经典化,但只有以五言为主的汉乐府诗是魏晋文人诗的母体之一。
钱教授随后强调了把握魏晋南北朝诗歌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性,而其阶段性差异又集中体现为“汉魏体”与“齐梁体”的审美对立。后世复古派标举汉魏、贬抑齐梁的观点包含对“散直之体”与“骈偶”体制的价值判断,这种体制差异构成唐以后诗史发展的核心问题。
钱教授随后指出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以王朝的政治演变为外廓,以诗风的时代性变化为内部依据。钟嵘《诗品序》、刘勰《明诗》的分期模式突出杰出诗家对诗史的贡献,形成的范式较为科学,为后世文学史分期奠定了基础。
钱教授进一步讲解了魏晋南北朝诗歌中“乐府体”与“徒诗体”的体制分野。“乐府体”保持汉乐府诗古质特点的同时受俗乐说唱体的影响,形成在特定的题材与主题系统中内部衍生的趋向。徒诗体则直写眼前情事,无复依傍古人,展示了文人五言诗在表现对象上不断开拓的发展趋向,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描写日常生活内容增加、缘情之外兼重体物等特点。
在讲座的最后,钱教授明确魏晋南北朝诗歌体制与诗史阶段性研究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推进中国诗歌发展史研究进程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持续推进与深入研究的价值。
饶龙隼教授在讲座开端首先简略点评了中国古代西南地区文学的研究经验与历史地位,概述了从场域视角整合贬谪、流寓、地域、民族文学研究的新路径,引出西南文学场域的理论内涵与地位意义。
饶教授随后对西南文学场域研究作了系统化的深入阐述。饶教授引入布迪厄“场域”理论,将西南地区视为相对独立的空间,与中央庙堂、周边区域形成双向互动,强调其作为庙堂文学调节器的功能。他梳理了自宋代方志始载“流寓”类目至明清贬谪文学高峰的学术积累,高度评价了相关学者为后续整合奠定基础的努力。
饶教授指出西南文学场域的内涵核心在于构建几组对待关系:中央与西南的垂直互动、西南与周边区域的横向关联、西南各省府间的内部联系。西南文学场域被视为独立的文化活动空间,通过双向流动机制与主流文学形成动态平衡。随后他以历史脉络为轴串起研究释例,点明释例揭示了文学场域与区域开发的同步性,体现了场域对主流文学的吸收与转化、地方与流寓文化的融合等机制。
最后,饶教授展望了西南文学场域研究的广阔前景,鼓励研究者们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维视角,突破传统以中原为中心的格局,重构中国文学多元一体图景。他强调,西南文学场域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为本土文学研究提供新范式,实践意义则体现于推动民族文学、流寓文学等交叉领域的发展,助力中国学术参与国际话语体系的重构。
讲座主持人汪超教授对两位主讲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总结。汪教授高度评价了两场讲座,指出两位教授对魏晋诗歌的体制、西南文学场域的介绍深入浅出、视角细致入微、构想体大思深、主题内涵丰富,充分拓展了在座师生研究思路的深度与广度。汪教授进一步鼓励同学们在讲座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独立且深入的思考,以自身的学习实践在相关研究领域开拓进取、学有所成。
在互动环节,在座的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与两位主讲教授就中国古代诗歌的具体分类与研究路径、地方文学场域的视野界定与独特性等问题作出了探讨。钱教授与饶教授对同学们的疑问一一耐心解答,他们那儒雅平易的名师风范、敏锐通透的研究思维和洒脱从容的大家气度令与会师生为之折服。本场气氛热烈的讲座在与会人员的掌声雷动中圆满落下帷幕。
本场讲座属于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辽金元诗文论坛暨“元代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学术研讨会主题讲座之一。与会师生收获颇丰,普遍反映本场讲座对拓宽研究思路、延展学术视野等方面有重要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