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南开大学孙克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沙先一教授齐聚武汉大学文学院,以“清代诗词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展开学术对话,聚焦清诗、词学、清词三大领域,为清代文学研究注入新思考。讲座由鲁小俊教授主持,中南民族大学肖晓阳教授、湖南大学尧育飞副教授参加。
罗时进教授以“走进‘陌生’而‘复杂’的清代诗世界”为题,指出清代诗歌体量庞大,却因研究滞后成为“时间最近,情感较远”的领域。他从“三不知”问题——诗人规模不清、分期界定模糊、典范标准争议——切入,提出清诗研究的“十问”与“十二续问”,强调需以“事件与日常”视角,关注重大历史事件对诗歌叙事性的推动,并结合地域文化、传播媒介等新维度拓展研究边界。
孙克强教授从词学理论史切入,以1908年《国粹学报》同期刊载的况周颐《玉梅词话》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为起点,梳理二者对清代词学的深远影响。他指出,况周颐的词论代表传统词学巅峰,而王国维引入西方美学,虽自我否定却影响深远。近年他主持编纂《清代词话全编》,系统整合散佚词论,呼吁学界跳出“《人间词话》独大”格局,重审词选、书札、词社活动对理论建构的价值。
沙先一教授聚焦清词研究,提出“专人、专篇、专题”的实践路径,建议青年学者从基础文献入手,通过细读文本、笺注词集发现学术问题,挖掘清词经典化可能。他以周济、蒋春霖等词人为例,指出清词因用典隐晦面临“读不懂”困境,而《全清词》的整理可为研究提供支撑。其研究注重从词史脉络中提炼清词特质,探索其在古典词学中的独特定位。
讲座尾声,师生就纳兰词大众传播、竹枝词与书院教育等展开讨论。鲁小俊教授总结称,三位学者的分享兼具文献深度与理论创新,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撰稿:王帅 邀请人:陈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