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晚,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级高级人才,教育部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左东岭教授应邀来我院开展题为“理学与五言诗的新形态”的讲座。
讲座伊始,左教授指出,当前学界对元诗的研究仍有很多不足,明清文人对元诗的评价成为后世理解其价值的重要窗口。他特别强调,要重视理学思想在五言诗创作中的渗透,认为理学的思辨性与五言诗的凝练形式相结合,催生出一种诗歌“新形态”“新体貌”,既承载哲理性思考,又保留诗歌的抒情特质。这一现象反映了文人试图通过诗歌实现“文以载道”的理想,同时也为五言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元末诗人继承陶渊明诗歌冲澹自然的体貌,汲取了理学重视人格操守的理念,从而形成了一种寓耿介于冲澹的五言诗新的审美形态。
针对明代诗人标榜“非诗人之诗”的现象,左教授从文人阶层的价值取向切入分析,认为这种创作心理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对文学创新的一种探索。在方法论层面,左教授呼吁研究者应秉持多元视角,对文学史现象进行分层次的研究。例如,帝王重视文艺的政治功能,思想家强调教化意义,而经典作品的审美价值始终是文学研究的核心标准。他强调,“回到原本的时代语境”是理解作品的关键,只有将作品置于历史脉络中,才能避免以现代标准苛责古人,同时更精准地捕捉其艺术价值。
程芸教授主持了讲座,他总结指出,左教授的这场讲座不仅梳理了元明诗歌的演变逻辑,更以生动的案例展现了文学思想史的复杂性。左教授提出的分层研究法,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启发后来的研究者在历史与审美的交织中重新审视经典文本的价值与意义。(撰稿人:刘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