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武汉大学文学院“纪录语言学”高峰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4-10-16 浏览人次:

由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文学院言吾学社协办的“纪录语言学”高峰论坛于20241011-13日顺利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与人类语言研究所、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宁波大学等七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我院张延成、阮桂君、陈练文、李昱、刘丹,刘翔宇、陈菡等教师与部分硕博士、本科生参加。

本论坛是文学院语言学科小规模系列论坛之一,是继“华中理论语言学青年学者论坛”(20245月)、“名物化、语法性和量词工作坊”(20248月)后的第三次活动,旨在推动学科发展和青年学者的成长。

论坛在文学院一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共分四个场次:

第一场主题为“民族语纪录”,由阮桂君副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成龙、姜静,云南民族大学韦名应就民族语的纪录及文献整理等宣读了报告。

第二场主题为“语言资源数字化”,由李昱博士主持,厦门大学许彬彬、中山大学邵明园以及武汉大学阮桂君三位老师就闽方言的AI应用、语料转写与处理、藏语的调查等主题

与出席会议的专家们展开了讨论。

第三场主题为“汉语方言纪录”,由陈练文副教授主持,宁波大学肖萍、西南大学孙红举和武汉大学李佳分别就方言调查的事实原则、方言连读变调的记音及语言纪录的城市语言学视角三个角度,宣读了报告。

第四场主题为“语言纪录与社区”,由刘丹博士主持,武汉大学陈练文、李昱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吕珊珊就老年人语言的纪录、濒危语言的社区合作、语言理论对调查的反哺等问题发表演说。

与会专家们还对语言纪录的工具、数据库建设、平台搭建、田野调查点的确定、方言合作人的选取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纪录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并呼吁青年学子关心、关爱母语,从个人做起,将语言纪录作为一个良好的习惯,为中华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做出贡献。

会议最后,副院长程芸教授致闭幕词,对与会专家的莅临表示感谢,也对本次论坛的顺利举行表示肯定,并希望青年教师们积极筹划更多高质量的论坛和会议,为文学院的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阮桂君 宋美琪 供稿)


附参会人员名单及宣读论文(按发言顺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成龙,《纳木依语纪录》;

云南民族大学,韦名应,《民族语言文献调查的几点体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姜静,《彝语方言调研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厦门大学,许彬彬,《闽南方言智能语音系统元数据建制研究》;

中山大学,邵明园,《新时代语言资源数字化问题》;

武汉大学,阮桂君,《汉语方言转录及语法标注》;

武汉大学,李佳,《浅析城市方言研究的纪录语言学视角》;

宁波大学,肖萍,《一个原则和一种方法》;

西南大学,孙红举,《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调查和记录》;

武汉大学,陈练文,《老年语言服务与语言记录》;

上海外国语大学,吕珊珊,《理论基础在田野调查中的基础作用》;

武汉大学,李昱,《濒危语言调查中的社区合作与回馈》;

云南民间语保人,和继元,《纳西语的民间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