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翻译家、诗人Eleanor Goodman(顾爱玲)女士应邀到武汉大学文学院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劳绩之诗:‘工作’的主题和翻译”。讲座由荣光启老师主持,诗人李建春、李浩和文学院张箭飞、裴亮、陈溪、宋时磊等老师及部分博士生、硕士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正式开始前,诗人李浩对顾爱玲的中国诗歌翻译工作做了简要介绍。顾爱玲女士主要以3位诗人的诗歌为例子,来跟大家一起探讨她的中英翻译工作以及当代新诗中的“工作”主题。要理解一首诗,就要先读它,对每一诗进行解读前,顾爱玲女士都会请在场的一位同学先朗读,随后亲自用英文把自己相应的译作再朗读一遍。最先开始的是臧棣的《随着那新鲜的深度协会》,她谈论了在翻译这首诗时遇到的问题及她的解决方法。之后她还比较了臧棣这首诗与Seamus Heaney的诗《Digging》中的不同的“劳动”方式。她表示,她非常重视保留诗歌原文的结构,但有时候为了表达得更好,也不得不以打破原结构作为翻译贴切的代价。
接着,顾爱玲女士跟大家分享了王小妮的三首诗,在《重新做一个诗人》一诗中,顾爱玲向大家说明,她把诗中最后一句的“无声地做着一个诗人”中的“做”,翻译为“serve”而非“walk”或“make”。她认为“serve”,更微妙地表达王小妮本人对“工作”的矛盾态度。之后还谈到,王小妮作为一个经常待在家里的诗人,其身份和职业不被外界理解。她肯定王小妮所表达的观点:家里的工作也是一种工作,不应该被忽略。在《11月里的割稻人》一诗中,顾爱玲女士则主要从一个劳动的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王小妮对劳动者的同情心态。王小妮的《耕田的人》一诗,简单的诗歌语言却能传达多层含义,顾爱玲非常欣赏。她也对这首诗中蕴含的环境破坏、人与动物的关系等问题做了详细解读。
最后,顾爱玲女士展现了已故的打工诗人许立志的三首诗《流水线上的雕塑》、《疲倦》以及《流水线上的兵马俑》,以此来探讨机械化的工作对人的工具化。
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对顾爱玲女士的演讲,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大家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对于自己的翻译工作,顾爱玲女士表示,语言是非常复杂的东西,她非常尊重诗人的成果,所以翻译中还是非常希望尽量把原文中的东西呈现在译文里,与此同时,她也表示诗歌不应该只有一个固定的翻译标准,而应是多样的。她自己有一个原则:如果翻译出来的诗,像她自己写的,她会重来。要尊重作者的原意。(黄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