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湖北作家普玄走进文学院,谈非虚构写作
发布时间:2018-11-27 浏览人次:

11月22日,湖北作家普玄应邀来到文学院,从“写什么”与“怎么写”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围绕“非虚构写作”的话题,为文院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此次讲座由叶李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文学院戴红贤教授、武汉大学外语学院邹小娟副教授、《写作》杂志编辑部主任宋时磊、文学院青年教师以及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外院系文学爱好者济济一堂,参加了交流。

在讲座中,普玄老师并不从理论层面展开辨析,而主要从创作者的经验、观察和体认中来探讨非虚构写作的特点与价值。他认为非虚构写作之所以兴起并备受关注,就在于它是为时代所召唤的写作,回应了时代对文学书写的要求,在非虚构写作热潮涌动的背后体现着现代社会对“真实”的渴求。当今社会在现代化的轨道上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网络化令我们的生存现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漫溢的信息随时抵达我们,令我们漂浮在信息的洪流中。复杂的光陆怪离的现实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它庞大芜杂,令人难以把握,而信息的碎片化以及虚假信息的大量存在,也使得我们在今天难以获得对于现实的总体性认识和把握现实的整体性图景,提炼和概括“真实”相较以往愈加困难。同时,提供“真实”的文学文本缺位,比如有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热衷于与商业利益媾和,以为特定对象服务取代了对于“真实”的追求,这也反映出今天获取“真实”的难度在加剧,“真实”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稀缺品。时代和这个时代的大众对于“真实”的渴求与获得“真实”的困难之间形成的巨大落差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契机或者非虚构写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获得了广阔的生长空间。

普玄老师从自己从事现实题材的非虚构写作的具体实践出发来说明非虚构写作如何“写真实”。他认为,现实性题材的非虚构写作的“真实”由调查而来,由思考而来。通过调查获取真实的细节,为读者提供生活实感;通过思考,以写作者的匠心对材料进行选择和“有意味”的组合,使得复杂的真实穿越现实生活表象的迷障而得以呈现。今天学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文体边界尚未取得一致性的认识和做出清晰明确的划分,而非虚构写作在文体界限上的“模糊”也许正来自于它跨界的特性,在普玄老师看来,非虚构写作打破单一文类的“跨界”特性与文体综合,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汲取写作资源的开放性,造就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对于“非虚构写作可不可以进行虚构”这样一个引发争议的问题,普玄老师认为关键在于秉承真诚的写作态度去呈现“真实”。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性的文学写作共享“实有”的社会历史背景,非虚构写作在人物、时间、基本事件上要保证真实,而且情感不能虚构。至于文本细部的语气、动作等则可以适当进行艺术加工。非虚构写作并非是复刻现实,呈现的乃是一种艺术的真实。

在互动环节,既有老师以深挚的情感表达了阅读《疼痛吧,指头》的真切感受,表示一部作品只要能触到读者的痛点,激起阅读者的情感共鸣,不管它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就显示了文学的魅力;也有不少老师和同学就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关系、非虚构写作的局限与前景、创作方法等问题与普玄老师展开对话与交流。

讲座过程中,普玄老师以“切己之说”来讨论非虚构写作,并列举自己的创作实例和创作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来进行说明和阐述,他的表述生动、有力,许多见解都极富启发性。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气氛热烈,这是一次平等的交流、富有启发性的对话,也是恢复我们时代的文学生活的一种尝试。(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