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杨海峥教授在文学院做了“《史记》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主题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于亭教授主持,邀请国学院余婉卉老师前来对谈。来自校内外的百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杨教授首先讲述了《史记》在日本流传的历史。《史记》是在公元600年至公元604年之间由第一批遣隋使带回日本的。《史记》之名见于日本文献最早是在日本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进入平安朝(794-1185)后,《史记》流传更广,甚至成为天皇和朝廷大臣的学习用书。镰仓时代(1185-1333)在天皇御汤殿举行的天皇读书仪式上,讲读《史记》有十四次。直至明治时期,天皇仍保留读《史记》的传统。
接下来,杨教授细致梳理了《史记》在日本的版本情况。《史记》传入日本后最初以抄本的形式流传,日本至今保存有从中国传去的六朝抄本和唐抄本的残卷,以及日本平安、镰仓时代的《史记》抄本。这些抄本与《史记》现存的诸版本相比较有很多的文字差异,被日本列为国宝,收藏于公私藏书机构、寺庙等地,如石山寺藏《张丞相列传》残卷第三十六(六朝)、高山寺藏《周本纪》第四残卷(唐)等。和刻本《史记》出现较晚,到江户初期庆长(1596-1615)年间,最早的和刻《史记》——庆长古木活字本《史记》才出现。关于木活字本《史记》的底本来源,有学者认为是北宋本,也有学者认为是朝鲜奎章阁藏本,但至今尚无学者做细致的对比梳理。
在《史记》流传历史与版本系统的基础上,杨教授又详细介绍了《史记》在日本的研究情况。日本现藏最早用汉文解释《史记》的本子是藤原英房于正平三年(1347)所作《英房史记抄》。此本在《史记》正文下,汇抄三家注,并参考他书注释,对前代师说、博士家旧说予以保留。由于当时僧侣的特殊社会地位与政府优待,桃源和尚和幻云和尚的《桃源史记抄》《幻云史记抄》在《史记》解读著作中格外突出。其中《幻云史记抄》因辑佚了大量《史记》张守节正义的异文而引起大家的注意。随着清代考据学著作在江户中期传入日本,江户考证学派形成。日本学者对中国学者的考据成果广征博引,在疏解《史记》时亦以考释字词音义、阐释典章制度、叙事考史、辨证地理等作为重要内容。重要著作有冈白驹《史记觹》、皆川愿《迁史戾柁》、中井积德《史记雕题》等。明治以来,《史记》成为汉文学习的教材,随之出现了一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史记》读本和讲义以及和译。在这一阶段,《史记》的普及与研究并重,日本两部集大成的《史记》集注——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和池田芦洲《史记补注》出现。
现当代日本汉学逐渐变成只属于专家研究的一块领地。日本的《史记》研究主要是以大学的文学部、是学部为中心,从体制、方法及成果等方面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杨教授最后总结道: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是日本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特质,研究日本汉学可以为我们如何审视自身的研究方法提供借鉴。
于亭副院长在评议中指出,书籍的传抄之路包含了很多东西,会有各种衍生文献的出现,域外文献与中土文献的关系,仅仅依靠比勘的方法很难理清,并提醒大家关注此次文献学讲座背后更深层次的话题。国学院余婉卉老师就日本汉学与中国文化的回旋效应、英美与日本汉学研究范式比较等问题与杨教授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杨海峥,女,1985-199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1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献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日本早稻田大学古籍文化研究所访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两项。研究专长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先秦两汉文献与文学、海外汉籍整理与研究。先后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汉唐史记研究论稿》《日本史记研究论稿》等,整理出版《史记会注考证》等古籍多部。(文/毕然,图/叶子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