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史料发掘、观念更新与文本细读 ——王本朝教授做客武汉大学长江论坛
发布时间:2019-03-28 浏览人次:

323日,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本朝教授做客武汉大学长江论坛,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史料发掘、观念更新与文本细读——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创新路径问题》的学术讲座。文学院院长涂险峰主持讲座并为其颁发长江论坛纪念证书,文学院副教授张园出席讲座。

本场讲座从方法论层面论述了史料的挖掘、观念的更新和文本细读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首先,王教授谈到了史料搜集,他把史料搜集视为文学的“站桩功”,认为史料研究对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一方面引述了大量关于文学史料挖掘的意义和方法的系统论述,另一方面也指出史料搜集过程中常见的困难。同时重点提出研究要突破“唯史”的观念误区,不要将历史碎片化,而应该随着问题意识展开研究。史料是基础,但是也要超越史料,在超越史料的时候,需要更新旧有的文学观念。

接下来,王教授谈到了我们常见的一些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方法,比如“语言形式”、“文化符号”、“文学现代化”、“文学现代性”、“文学制度”以及文学的“审美批评”、“文化批评”、“形式批评”等理论方法。他指出现代文学的研究陷入瓶颈,是由于找不到新的观念和新的突破。他也结合自己对于“文学制度”研究的体会给大家做一个讲解,在与古代文学做出比较之后,发现现代文学在文学制度下产生的创作影响方面的区别和特殊性,进而寻找到文学制度的创新研究路径。

随后,王教授谈到文学文本对文学研究者的重要意义,他具体谈到了文学文本的中心性,文本的语言性,文本的对话性等基本性质,指出相较于擅长史料挖掘的历史研究者和擅长更新观念的哲学研究者,文学研究者更加擅长文本细读,并且应该立足于此。但这个立足点也并不意味着文学研究者仅仅抓住自己所长,展开单一研究。所以王教授提出一个更高的目标,文学研究者要像史学家一样仔细地挖掘史料,要像哲学家一样不停地进行观念的更新和创新,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文本的细读和阐释,最终把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出上乘的学问和具有巨大创新性的学问。

最后,王教授对耳熟能详的散文《背影》进行解读,为大家演示一个具体的研究案例。通过史料的挖掘,他发掘出朱自清的父亲生平中的一个特殊事件以及后果,最后得出突破传统基本思维视野的结论。在作者颓败的家境、父亲有违常态的所作所为背后,满含着父亲的愧疚之情,他对儿子的反常表现不仅是出于关爱,更多的是为了弥补自己有违道德的过错,而儿子对他冷漠的态度,又使得儿子在事后产生愧疚之感。两人复杂心境的交织以及儿子在当时和事后回忆起来的感受,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主体。所以王教授认为《背影》不仅仅是单纯表现父子之情的抒情散文,也是一篇波澜不惊而又回环往复的心理散文。从这篇散文的分析中,既能看到史料的挖掘,又能看到文本的细读,其实还包含着另一个隐含的层面,即观念的更新,这个三者紧密结合的研究范例对我们开展细致入微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王本朝教授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如何看待宗教文学的价值,基督教文学与佛教文学、道教文学能否并列等问题作了精彩的解答,现场气氛轻松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