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应邀做客我校长江论坛第97讲,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双重与之间——关于绘画的跨文化思考》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李建中教授主持,并向彭锋教授颁发了“长江论坛主讲人”纪念牌。武汉大学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刘耕、文学院副教授刘春阳等参与了本次活动。此外,前来聆听讲座的各院系师生近百人,现场座无虚席。
彭锋教授从齐白石的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切入,指出本场讲座的主要目的在于,借用西方的“双重性”理论对“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进行阐释。他指出一幅绘画作品具有媒介与对象的双重性,并借用波兰尼的“身心关系”理论对这种双重性的发生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根据身心关系理论,我们存在两种意识,一种是用心灵产生的“集中意识”,另一种则是身体产生的“附带意识”,而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两种意识,从而维持身心间的平衡。
在此理论基础上,他循序渐进地将绘画分为六种类型:第一种是幻觉绘画;第二种为照片或者照相写实主义绘画;第三种为薄的双重性,也称之为再现性绘画,如西方的写实的绘画;第四种为西方现代表现性绘画;第五种为抽象绘画;第六种为中国写意绘画。在他看来,中国写意画的独特性就在于它不仅能够通过媒介看到对象,也能通过对象看到媒介,通过这些模糊的相似性之间不断勾连与交叉重叠,从而完成从形象到思想之间的切换,因而具有真的对称双重性。“似与不似之间”正是在玩这种切换游戏,而在切换之间存在广阔的地带可以供艺术家创作。
在讲座的最后,彭锋教授讨论了艺术的最终目的,他认为艺术通过似与不似之间、形和意之间的过渡,训练欣赏者两种意识自由切换的能力,从而平衡我们身心之间的关系。
在互动交流环节,彭锋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写意画存在一种由有形向无形转变的趋势,也有从无形返回有形的冲动,因此形成了对称的双重性,但这只是绘画类型的区别,并不代表中国写意画优越于西方绘画。此外,对于同学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他也一一予以回应并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而轻松。(撰稿人:曹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