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声入心通”:中古中国容受印度佛教文学的一种途径》——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2019-06-05 浏览人次:

2019531日早上九点半,应“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活动之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在文学院215会议室作了题为《“声入心通”:中古中国容受印度佛教文学的一种途径》的讲座。讲座由余来明教授主持,陈文新教授、吴光正教授、葛刚岩教授出席了讲座。

陈引驰教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古佛教文学、道家思想与文学等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成果颇丰,近十几年来陆续出版多部专著,在专业学术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国内学术界有着重大影响。

此次讲座,陈教授为我们展现了印度佛教文学影响中国中古文学的一种少有人注意到的新途径——“声入心通”,即印度佛教故事通过口传方式入华,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整场讲座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佛教故事口传方式的存在、佛教故事口传方式的实现以及佛教故事口传方式的典型。在第一部分,陈教授提到在中古中国,说与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少名人雅士不擅长写作,却因极佳的口才赢得声名。在《法显传》和《大唐西域记》中,所记故事有相当一部分注明取自当地传说,而那些在印度经典中没有找到对应原型的故事同样有可能是口传故事。在第二部分,陈教授列举了口传方式实现的四种途径,分别是语言环境、行前培训、旅途沟通和继续深造。语言环境指的是当时许多中国人出生在了梵汉双语的环境之中,行前培训指的是一些僧人为了前往印度专门学习了印度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对印度口传故事有所接触。旅途沟通指的是商人、使臣、僧人会前往印度,直接与当地人形成交流。继续深造则指的是玄奘这样专门在印度寺庙中学习的僧人。最后一部分,陈教授以杜子春的故事为例,说明印度传说对中国故事产生的影响。在印度,该故事虽涉及佛教却表达了长生的渴望,因而在传入中国后却和追求长生的道教相契合,逐渐成为了道教化的故事。

陈引驰教授的演讲逻辑清晰、资料详实。在互动环节,陈教授和陈文新、吴光正、余来明几位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于在场同学提出的问题也给予了热情而耐心地解答,现场气氛严肃而活泼。

本次讲座系“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活动系列讲座的第六场。该活动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人事部、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大学“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跨学科团队承办,以“回归历史语境,探寻传统文学的文学传统;参与学术对话,探讨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因应新技术新媒体,探寻新文科发展路径”为宗旨,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来武汉大学举办专题讲座。跨学科团队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文新教授出任顾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吴光正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余来明教授、历史学院申万里教授、文学院鲁小俊教授组成执行团队。(文/陈昱昊;图/廖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