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韩国翰林大学金敏镐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2019-07-04 浏览人次:

2019620日上午,应“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活动之邀请,韩国翰林大学中国学系教授金敏镐(Kim,Minho)老师在文学院215会议室作了题为“朝鲜士大夫的中国见闻录——《燕行录》和《漂海录》”的讲座。讲座由历史学院申万里教授主持,吴光正老师、汪超老师出席了讲座。

金敏镐教授是高丽大学博士,韩国翰林大学中国学科教授,现任翰林大学亚世亚研究所所长、韩国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小说、《燕行录》、东亚交流、中国地域形象等。在《明清小说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唐代文学研究》等期刊中发表了大量论文。

此次讲座,金敏镐教授从“燕行”“燕行使”和“燕行录”三个层面开启了自己的演讲,详细介绍了燕行概况、燕行路程、燕行人员的构成、燕行种类与次数,以及《燕行录》的名称、版本、代表作品等等。他指出,燕行一般定期使行,冬至月到达,在燕京的逗留时间一般是几十天左右,各个朝代略有差别;燕行路程分为陆路和海路,金教授还配以路线图、燕行图等清晰直观地展示了各条不同的路线和燕行场景;燕行人员大致分为公事使行人员和非公事使行人员,公事使行人员主要包括三使(正使、副使、书状官)、大通关、押物官等,非公事使行人员则包括子弟军官、医员、写字员、画员、奴子等。随后,金教授介绍了燕行使的宿舍及宿舍活动,还分享了他去朴趾源记录的“热河宿舍”即“热河太学”的相关实地走访情况;《燕行录》的名称上,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说法,明代通常称“朝天录”,清代则称“燕行录”,还有诸如“燕行日记”、“朝天日记”“西行日记”等等其他名称;《燕行录》的种类主要包括誊录、个人使行录和漂海录等,燕行次数上元明清各朝代共579次,其中清代就有497次记录,相关文献可见于林基中的《燕行录全集》和2008年出版的《燕行录属集》等;代表作品主要有洪大容的《燕记》《乙丙燕行录》和朴趾源的《热河日记》等。此外,金教授还简要介绍了崔溥的《漂海录》、李邦翼的《漂海歌》等。《燕行录》的研究情况上,金教授分析指出,目前韩国、中国、日本(琉球)、西欧、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对《燕行录》有所关注与研究。

金敏镐教授的演讲图文并茂、层次分明,语言幽默生动、平实自然。互动环节,金教授也和在场师生热烈讨论了《燕行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解答了现场提问,向大家分享了有关《燕行录》研究的相关文献及搜寻来源,现场气氛轻松而热烈。

本次讲座系“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活动系列讲座的第十一场。该活动由武汉大学人事部、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大学“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跨学科团队承办,以“回归历史语境,探寻传统文学的文学传统;参与学术对话,探讨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因应新技术新媒体,探寻新文科发展路径”为宗旨,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来武汉大学举办专题讲座。跨学科团队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文新教授出任顾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吴光正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余来明教授、历史学院申万里教授、文学院鲁小俊教授组成执行团队。(文/袁其琴;图/袁其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