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至8月28日,由文学院严靖副教授承担的教育部对台教育交流项目“两岸百年新诗传播与接受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海峡两岸近三十位学者参加,其中台湾学者十人(含陆生一名)。与会学者围绕百年新诗这一话题,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展开了激烈深入的讨论。
25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方长安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李晓述主任、文学院院长涂险峰教授、台湾著名诗人詹澈先生先后致辞。李晓述主任充分肯定了会议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增进两岸青年学者交流这一点上;涂险峰院长介绍了武大文学院创作与研究的传统,以及两岸学术交流和教育互动方面的情况,对会议寄予高度期待;詹澈先生则讲述了他往返两岸的经历,以及台湾的新诗创作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会议随后分五个小组展开报告和讨论。第一组论文以新诗理论为核心,台湾东华大学张宝云教授的《韩东的诗歌语言表现》和北京大学李国华教授《词与物的歧途》都触及新诗写作的语言和及物(表达)的深层次问题,分别从具体和抽象两个角度探讨;第二组则偏向细读和史料,其中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眉睫编辑《浮出水面的诗人废名》梳理了废名被打捞的历史过程,台湾交通大学彭明伟教授《冷战分断下熟成的毒苹果:我读施善继悼陈映真诗三首及其杂文诗》辨析了陈映真接受史上的历史迷思;第四组则侧重诗艺的探讨,厦门大学刘奎教授的《“纯境”的文化诗学:杨际光香港时期的诗歌》和台湾交通大学宋玉雯研究员的《主题意识不健康?——读邱刚健诗》分别以香港诗人杨际光和台湾诗人邱刚健为例,阐述技巧与主题之于诗歌“纯度”的意义;第四组学者将“诗”与“史”相结合,北京大学姜涛教授的《“打开一条生路”的另外路径:以朱自清对1940年代新文艺的接受为线索》、华侨大学黄琪椿教授的《关于エスプリヌーボー与龙瑛宗的诗作的粗浅思考》对于现实与诗歌发展关系的探究,呈现出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在历史长河中的建构变迁;第五组报告聚焦点为新诗接受史,武汉大学余蔷薇教授的《新诗起点建构与文学史接受》的思考原点为五四时期,上海大学刘雅芳研究员的《歌从哪里来?——重探1970年代李双泽创作民歌的思想运动轨迹》则讨论了作为台湾当代文学转折期的1970年代的“诗”与“思”问题。
25日下午的闭幕式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於可训老师主持并作总结陈词。在听取了各个小组的代表的汇报之后,於老师对本次会议的论文水平之高、讨论之深入热烈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某些具体话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他高屋建瓴地梳理了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与研究的系列问题,尤其指出二十世纪的旧体诗词写作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与会学者也畅所欲言,发表此次会议的收获与感悟,期待增进两岸学者的交流互动和学术共同体的凝聚。
26日和27日,与会代表一行分别在黄梅和武汉市区进行文化考察,陆续参观了诗人废名故居、五祖寺、武汉大学十八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黄鹤楼等历史文化遗迹。学者们纷纷表达对黄梅佛教文化、鄂东现代文化的惊叹,同时也希望加强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会议得到黄梅电视台和黄冈电视台的报道。